广东醒狮:从传统非遗到国潮新宠
广东醒狮:从传统非遗到国潮新宠
近年来,根植于岭南大地的广东醒狮多次登上聚光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春节临近,雄狮被唤醒,不仅在广东地区,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醒狮表演都成为庆祝节日的重要活动。
广东醒狮是南狮的重要代表,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宫廷狮子舞。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据传,古时佛山地区曾出现一头怪兽,乡民用竹篾扎架,彩绘成假狮子,最终将怪兽吓跑。从此,乡民相信狮子有驱邪镇恶之功,便于每年春节扎狮演舞,以求消灾除祟,祝贺吉祥。
早期的醒狮又称“瑞狮”。鸦片战争后,由于粤语中“瑞”与“睡”谐音,不吉利,广东人便将“瑞狮”改称“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与注重“形似”的北狮不同,广东醒狮讲究神似,形象活泼、色彩艳丽,有的地方还用黄红黑的颜色分别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为狮子赋予了忠义仁勇的品性。
广东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醒狮表演开始后,随着锣鼓擂响,舞狮人会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醒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采青”是最常见的醒狮节目,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
醒狮表演还十分讲究鼓乐和场景的设计。数百年来,广东醒狮在广东、广西等地广为流传,风格日趋丰富。广州沙坑醒狮,狮头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生动传神;佛山醒狮,最具有武术特点,保留着“擂、 振、平、捕、三、快、七”这种“抑扬顿挫”的基本鼓法;湛江的遂溪醒狮,以高桩表演见长,最高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州沙坑醒狮
佛山醒狮
遂溪醒狮
2006年,广东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醒狮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联系海外同胞的文化桥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广东醒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和学校的关注与参与,广东醒狮不断创新,还经常花式出圈,通过与各种前卫文化、先进科技融合,形成别具岭南特色的国潮文化。
不少年轻人、机构、企业已先后将传统的广东醒狮文化与文创、潮牌乃至公共事业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2019年,在佛山市南海区与腾讯游戏推动下,游戏《王者荣耀》推出了以南海醒狮为形象的鲁班七号“狮舞东方”皮肤,成为“南海醒狮非遗推广大使”。这是传统醒狮文化在电竞文创上的新尝试。在岭南功夫文化体验馆里,“南狮之光”光雕投影不仅介绍了狮头制作步骤,还通过佛山三圣狮刘关张的角色特征,传达了广东雄狮“忠、孝、义、勇、敬”的精神特质。2021年6月,“粤康码”引入了卡通版的舞狮形象。在粤语中,“舞狮”谐音就是“无事”,正是对平平安安的美好期盼。
传统的广东醒狮文化与潮流文化元素互相碰撞,闯出了一条全新的国潮IP之路。这将为广东众多的非遗项目带来鲜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