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乡村访问学者计划”:在田野间发现中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乡村访问学者计划”:在田野间发现中国

引用
中国农业新闻网
1.
https://www.farmer.com.cn/2025/02/17/wap_99977143.html

“乡村访问学者计划”自2022年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参与。他们通过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和实践,不仅推动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学失,求诸洋”到“学失,求诸野”

2022年夏天,“乡村访问学者计划”在福建省屏南县四坪村低调而热烈地启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作为首位学者,对此感到十分激动,认为这为高校学者提供了一个扎根实践、向新方向求学问的机会。


2024年10月,首期“乡村访问学者工作坊”在重庆北碚举办,贺照田(右一)、常利兵(左二)在当地文史工作者带领下重走卢作孚主持修建的四川省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旧址。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作为第二批乡村访问学者,感慨道:“好在,地球是圆的。”她表示,自己早年留学西方,后来逐渐转向东方、转向祖国、转向乡土,这种转变源于对学术界西方中心主义和城市中心主义的反思,以及对家乡衰败的深切关注。

几年来,“乡村访问学者计划”不断吸引着人文社科界各类学科的学者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狄金华教授回忆起2004年在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做志愿者的经历时说:“当年我们受刘健芝、何慧丽等老师感召,20年过去,我们活成了当年老师的样子。”他希望通过跨学科、开放式的田野工作,让学生看到什么是学问、如何做学问。

“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

2004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对下乡实践的大学生志愿者们说:“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这句话道出了知识分子与乡村关系的真谛。在这个脉络里,“乡村访问学者”是中国知识分子回嵌乡土百年传统的延续。


1930年代,晏阳初(前排右九)引领大量知识分子下乡开展乡村建设,图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部分同仁及家属在河北定县。

赵月枝在家乡浙江省缙云县创立河阳乡村研究院,以此为依托,每年引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学者、研究生开展乡村文化与传播研究研讨、农民口述史书写、县域中国调研与培训等,致力于发展有全球视野和乡土中国立场的人文社会科学。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也是一个在“象牙塔”和“泥巴墙”间不断“折腾”的人。2019年,他放弃了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选择留在家乡创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周立教授一同发起“在乡村发现中国”跨学科联合调研。

在乡村发现中国

“乡村访问学者计划”强调“以乡村为方法”,这一提法是从“作为方法的中国和亚洲”这一命题里面引申出来的,旨在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形成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知识主体。狄金华教授指出:“乡村在中国人的世界中并不只是一个提供食物、贡赋的‘车间’,它承载着人们理解个人与家庭、家族及国家关系的价值追求。”

贺照田研究员关注的是“我们能否再把自己种回‘土’里”。他认为,乡村中产生和成长的“田园”观念和与“田园”观念分工又配合的“山水”观念,与“田园”“山水”观念有关的生活、审美、修为传统能够为中国人的精神身心文化提供根基与支柱。

从同行到同行

“乡村访问学者计划”极为重视开放式田野调查。用潘家恩的话说,是从同行——在从事行业上同为人文社科类学者,到同行——一起行动。具体来看是四个词:在乡村,去乡村,与乡村和为乡村。就是首先要在乡村真正实现充分的调研、走访,甚至参与乡村建设过程,既接受农民教育,也与农民一起面对困难,最终实现乡村的发展。


2023年7月,在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中,潘家恩在村里给学生当“导游”。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吴重庆教授通过在四坪村的调研,对“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理论进行了反思。他发现,四坪村从一个只剩下18个人的“空心村”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这促使他重新思考乡村社会的变迁。

“乡建总相见”

2004年,狄金华在河北定州市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做志愿者时,通过处理羊粪、参与春耕等实践,逐渐认识到在看似越来越专业化、客观中立的社会科学中,不能忽略的人文关怀。


2024年8月,福建屏南龙潭村村民自办的原创音乐&手作IPA啤酒节。

北京印刷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吴翰洁连续两年参加屏南四坪村举办的全国乡村振兴硕博研习营,她表示:“我碰到了来自各个高校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后来我们中的很多人现在正在用自己的专业去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去参与乡村建设。”

“乡村访问学者计划”秉持公益学术,不限专业,不限职称,既包括成就斐然的知名学者,也包括愿意把学问写在田间地头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乡村中相会,正如近代乡建先驱卢作孚所说:“学校不是培育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培育社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