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青銅時代中國存廣域市場體系和多個冶金中心 三星堆青銅器或發端於中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青銅時代中國存廣域市場體系和多個冶金中心 三星堆青銅器或發端於中原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kww.hk/a/202406/13/AP666a45e8e4b0e3971d7e3893.html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究竟来自何方?其制作工艺和原料是否源自中原地区?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近日,在辽宁沈阳举行的第四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三星堆青铜器的取样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这些神秘的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器在制作技法、工艺和原料上存在密切联系,这为理解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和市场体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星堆镇馆之宝青铜神树

三星堆青铜器的溯源之谜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的《中国古代金属物料产地溯源方法研究进展》报告中,揭示了广受关注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的溯源谜团。研究团队通过对金属文物的取样与分析检测,特别是金相组成与铅同位素比值等关键指标的分析,初步确定了金属遗物的类别及铅资源的主要特征。

铸造手法融合南北方工艺

研究发现,三星堆的青铜器特征与外来长江中游地区和中原地区的产地特征相对一致。陈建立引用了早前一份由北京大学、四川省文物研究院及三星堆博物馆多名学者共同刊发的报告《“工”与“匠”的多元性重建:三星堆祭祀坑青铜器铸造工艺再观察》。该报告指出:

  • 三星堆出土铜神器和铜容器的金相组织观察显示,这两类铜器与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的范铸传统是一致的,说明三星堆青铜铸造技术根植于中原地区。
  • 但三星堆出土铜器制作工艺体系复杂,既有中原系铸造技术,又有南方地区铸造方法。
  • 同时出于使用需要,三星堆对铜面具、尊、罍进行了本地切割、穿孔,表明本地系治玉工匠也直接参与到了铜器制作中。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

合金配比揭示铸造规范差异

研究还发现,三星堆K1、K2出土的同类青铜器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分析显示:

  • 三星堆铜神器铜、铅含量偏高,锡含量偏低,此特点与尊、罍等铜容器差异较大。
  • 表明制作时存在两种不同的合金配比规范。
  • 鉴于晚商时期高放射性成因铅在三星堆、汉中盆地、晋陕高原等非殷墟文化区域均有发现,证明三星堆青铜器与中原殷商文化的密切关系。
  • 尊、罍等铜容器的锡含量远高于铜神器的加入配比一直稳定,说明铸造这些铜器是在同一规范下生产的。

显露商晚期市场体系关系

报告认为各类铜神器虽然同样存在铸造技术的多元化,但成分和铅同位素比值非常一致,说明大部分铜神器很可能是同时同地铸造的。这表明:

  • 三星堆铜神器群铸造主体现是一个复杂的工匠集合体,至少包括了中原系、南方系、本地治玉工匠等多组工匠。
  • 在很短时间共同铸造和加工了三星堆祭祀坑中的大量铜神器。
  • 这也侧面表明,晚商时期全国至少形成了以中原和长江中下游为代表的多个冶金中心。
  • 并可能通过原料交易、产品输出和技术创新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一个广域的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辽宁发现青铜时代早期冶铜遗址

一同参加论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常怀颖在作《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的报告时透露,在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牛河梁小北山遗址的发掘中,确认了同时期的炼铜遗址。在地层中发现了最为关键的铅锡合金颗粒证据,表明该遗址能够实现金属铜与锡(铅)配合制造青铜合金。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海波表示,小北山遗址是一处夏家店下层文化坡岗型环壕聚落,年代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中期。经考古勘探和发掘,证实上述遗址在该时期存在明显的冶铜活动,应为迄今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冶铜遗址,学术意义重大。通过遗址周边的冶金考古专项调查,共复查和确认早期冶金遗址9处,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分布比较集中的冶铜遗址群。但尚未找到同时期的铜矿遗址,需进一步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文明溯源科技用途多

如何让古琴文物再次“发声”、如何确定金属文物的来源和生产地、数学建模如何在纷繁的文物大数据中发挥作用、深度学习如何大幅提升遗址勘测的识别精度……在7日于辽宁沈阳举行的第四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一大批文物工作背后的“黑科技”手段与关键技术集中亮相。论坛上来自文博各领域专家学者所作的16份报告显示,科技已贯穿在文物工作的各个环节,并成为支撑中华文明溯源工程的关键力量。

多学科联合攻关取得新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常怀颖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报告提出,2022年年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广汉三星堆、浙江余杭良渚等29处遗址,以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式,通过由自然科学与考古学交叉融合的新分支学科,使考古工作者能够更加细化对古代社会的认知,描述社会发展基本态势。

其中良渚文化遗址家猪牙釉质微量元素资料分析揭开了良渚古城动物来源之谜—家猪资源的外地供给是良渚古城生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半以上的家猪来源外地,其中部分非本地家猪可能来源于太湖东部平原,运输距离超过50公里。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

为唐代“古琴”做一次CT扫描体检、通过音乐文物的类比发声实现采音和测音……在当日论坛上,湖南博物院副书记陈叙良介绍了博物馆利用文物知识图谱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让文物被“听见”。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员张立福介绍了如何通过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留影”的最新进展。“光谱被看作是辨认物质的‘指纹’,高光谱则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指纹’的‘有色眼镜’。”高光谱遥感技术已应用在文物修复、文物真伪甄别等工作中,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的大幅面文物高光谱成像系统和文物高光谱图像分析软件、文物高光谱成像系统等,能够实现大幅文物的“留影”以及快速扫描。同时,随着便携文物扫描设备的自主研发,文物三维模型的获取更为精准。


《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展出的红山文化玉人与良渚文化玉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