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古代挂画秘籍,营造现代居家意境
解锁古代挂画秘籍,营造现代居家意境
挂画不仅是简单的墙面装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美学的体现。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到宋朝的文人四艺,挂画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本文将为您揭示古代挂画的艺术精髓,并为您在现代家居装饰中提供实用的挂画指南。
挂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最早什么时候开始挂画的,大多史学家认为可能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
帛画是覆盖在最内层棺椁上,作用是引魂升天。虽然不是挂在墙上的,但也已经具备了与环境协调和美化效果等功能,可以视为挂画艺术的雏形。
真正让挂画流行起来的年代是宋朝。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称为宋代“文人四艺”,亦称“四事”,即透过感官来品味日常生活,可见挂画已经成为了当时的流行活动。
《琴棋书画图-画》元·任仁发
宋代挂画的启示
那么宋人的挂画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呢?总结了四点分享给大家。
一、懂得内容,强调寓意
今天很多人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觉得抽象就是好的,逼格高的,但你不了解创作背景和内涵,挂在墙上故作高深,装腔作势。
古人挂画强调画的寓意,有些标榜自己的精神境界,有些是彰显家庭的欣欣向荣,不仅如此,古人还强调挂“名笔”,也就是名家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父母那一代挂个“花开富贵”或者“金玉满堂”也是有道理的。你只有了解了画作的内涵,画作才会在欣赏的过程中给予你精神上的力量。
那是不是说抽象画就不能挂呢?
当然不是,现代的抽象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大量方盒子式的建筑和缺乏美感的工业产品被制造出来,所以抽象艺术这种点线面的组合看似没有意义,但其实是为装点现代社会枯燥无聊的内核服务的。
中国古人的很多山水画讲究写意,也是一种抽象,有些图你眯着眼睛看,就是几个块面,和现代的抽象画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说慎用抽象,是尽量避免那些你理解不了的内容,如果你的家是包豪斯风格的,那么放一张康定斯基的画作也未尝不可,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人没有那么高的美学素养,所以挂一张你自己看得懂的画更实际。
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表达自己自由愉悦的生活境界,就可以摆一张内容为鱼的画,来暗示“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如果你想渲染静谧清幽的意境,也可以放一张荷塘,但我们还是以抽象+内容的方式呈现。
如果你家有很多绿色植物,一幅抽象的竹林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你看上面的现代空间都没有选择极端的抽象画,而是结合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来用画面引导室内的风格。
二、定期更换,营造主题
挂画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对于古人来说,挂画既是营造空间主题,也是把自己的收藏定期展示保养的活动。
《老子玩琴图》
比如宋人赵希鹄写的《洞天清录 》,就堪称宋人挂画的美学行为指南。他这样写道:“择画之名笔.一屋止可三四轴,观玩三五日,别易名笔,则诸轴皆见风日,决不蒸湿,又轮次挂之,则不惹尘埃。时易一二家,则看之不厌。”
《十二月月令图十月》
仔细想来也挺科学的,一个房子挂3~4幅,挂上三五日之后,就换上另一幅名家的作品。既能避免长时间悬挂可能导致的损坏或褪色,又能让人保持对画作的新鲜感。通过轮流更换画作,避免了画作长时间存放产生霉变,挂上后还能除尘。
在日本茶室中,可以根据茶席主题的需要而不断变换挂画。就是为了让客人来之前都保持期待感。
所以对于现代挂画,我的建议是既然要挂,就要多收藏一些,可以根据节日、节气的变化适当调整,春天挂一些花鸟更显生机,秋季可以挂一些秋景或者丰收的景象,这样定期的更换可以增加室内的季节感和趣味性。
想象一下每个季度,甚至每一周都有不同的主题,超酷的好嘛!
三、大小搭配、慎用阵列
古人挂画讲究少而精,比如茶室一般只挂一幅,一般放在一进门目光的第一个落点位置,大多是主人座位的后侧,配合茶桌和摆件,再辅以适当的光源,营造一个富有禅趣的空间。
客厅一般中央会挂一幅大画,配合楹联屏风等组成中堂,以突出客厅的主体地位。
其他室内较小的空间可以选用尺寸小的挂画,或者三联屏、四联屏之类,只要比例协调即可。
现代家居中我们也可以效仿古人的挂画原则。在客厅选择大画幅、低纯度挂画,来调整融合室内环境和引导环境风格。
而小空间可以选择高纯度,小画幅的挂画来点亮局部空间。
古人挂画都是先装裱在卷轴里,自然会有边框,现代挂画一般都是木框挂在白墙上,所以把家中大小画统一一个画框是很重要的,深色的框可以把所有画统一起来,还可以让墙面和画之间产生构图的美感。
但如果你不是审美大师,那么尽量避免大小不同的画出现在一面墙上,很多人喜欢在客厅搞一个照片背景墙,把原本大气的空间切得很碎,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这其中道理也很简单,西方有几百年的殖民历史,他们会在房间像画廊一样把艺术品罗列出来,但咱们普通人家里谁有这么多啊。
四、视平位置,上下微调
最后来聊聊挂画的高度。古人挂画的卷轴有些做得很长,画的上下还有天头、地头、上杆、轴头等,但挂的时候,画芯一定处于人眼的高度,可以上下浮动,但不会差距太大。
比如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为了按照理想的尺寸比例挂自己中意的挂轴,不惜按挂轴的尺寸重新改建了茶室,让原本8平米的茶室缩窄到4.5平米,为了就是突出茶室空间内的茶挂。茶挂的高度经过的精心的调整,让你跪坐时眼睛刚好可以平视。
我们室内倒是没有跪坐的空间,所以我们挂画时基本要把画的中心放在人眼的高度,一般为1.45~1.58m。
即便一面墙上横着排有多副大小不同的画,也要以视平线为中心,而不要上下对齐。
当然实际操作还需要考虑沙发柜子等家具,但原则是就低不就高,如果你家有懒人沙发或者地垫等,大于1m的画就可以落地摆放了。
挂画不是富人的专利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士大夫和贵族阶层会挂画。在宋代的茶肆酒馆、平民人家均有挂画的风尚。从北宋的汴京城延续到南宋的临安城,数百年间挂画之风未曾断绝。
平民百姓宴请客人,家里有一幅画会很有面子。可有些人一时买不起名画(或觉得没必要花大价钱买),那怎么办呢?可以租赁!宋时有一个“帐设司”的部门,专门租赁屏风、绣额、书画名贵物品,甚至可以帮你上门布置,让你省钱省力就能办一场很有文艺格调的聚会。
所以挂画从来都不是富人的专利,只要你有一个热爱美的眼睛,再平常的画也能发挥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