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1=2也能辩证地看?辩证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1=2也能辩证地看?辩证法到底是什么意思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bilibili.com/opus/91911517163749399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从否定的方面,而不是肯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本文通过1+1=2、蒙娜丽莎画作、等价交换三个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否定之否定"和"对立统一"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很奇怪的学科,它最奇怪的地方在于,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解难点在于,它要求我们从否定的方面,而不是肯定的方面去理解事物,而唯物主义的理解难点在于,它要求我们不是从概念的方面,而是从物质基础的方面去理解事物。但问题在于,理论研究就是用概念化的方式,从变化不定的事物现象中总结出那个肯定的结论,正如所有的学科,都可以理解为在回答:“世界,或世界的某一方面,其本质究竟是什么?”,当我们用本质一词去理解事物的时候,就是用一个概念去框定一种现象,当我们用是什么去理解事物的时候,就是用肯定的方式去理解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却要求我们倒反天罡,它说去研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这只不过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是什么力量将世界从它原本的状态,改变成现在这种状态的,而这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凝练下来的结论: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可以这么说,马克思主义原则上与其他所有的理论都拉开了距离,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在哲学的框架里被理解,我们用之去研究经济,就得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用之去研究政党组织和革命斗争,就会得出新的主义和思想。
甚至它也要将自己作为敌人展开批判,因为当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理论被讲述的时候,我们还是只能使用肯定的和概念化的语言去定义它,这就导致整个理论一旦讲出来,就会因为讲得过于正确以至于彻底错误,而变成了教条主义。在历史上,当人们机械地按照资本论的陈述去行动的时候,真正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反而是列宁,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铁律,而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大家都认为革命必须通过大城市的工人阶级完成的时候,真正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其实是毛主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要组织广大农民起来斗争。
所以,为了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个革命性的颠倒,我们需要从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入手进行讨论。
让我们先从辩证法开始讲起,日常我们理解辩证法,一言以蔽之,会总结为事物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句话的庸俗理解在于,人们常常想象事物本来就有多个面貌,就好像人有左面和右面一样,事物自身是不存在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只是我们有限的认识能力,就好像形容科学时常举的盲人摸象的典故,大象是完整自洽的,发生矛盾的只是摸到不同位置的盲人。但这种理解隐藏的悖论在于,他们愿意相信世界本身是自洽的,而且他们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无论是辩证法还是科学理论,他们就有办法克服矛盾,达到那个与世界一致的整全。所以这种把辩证法挂在嘴边的人,往往觉得这个片面,那个极端,但他自己恰恰好好就是真理,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但他自己就只有好的一面没有坏的一面。
辩证法揭示的矛盾是在本体论层面,而非认识论层面的,即事物的矛盾性是普遍存在,而且是位阶更高的,不是我们站在世界之外,指着矛盾指指点点说你看这个和那个是矛盾的,而是我们就处在矛盾之中,我们的认识是无法克服这种矛盾的。用一句更通俗的大白话来说,我们永远都是偏颇的。接下来,我会列举一些乍一看简直正确到不能再正确的结论,从中将事物的矛盾性展示出来。
我举的第一个例子,是1+1=2,用辩证法来解读,我们应该说,1+1=2当中其实蕴含着1+1≠2的一面,具体推导如下,首先,无论如何1+1肯定等于1+1自己,但我们会发现,如果1+1=1+1,这个等式就是无意义的,而1+1=2才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可以说1+1=1+1 ≠ 1+1=2,把等式两边的1+1都删掉,会得到1+1≠2。
那么这个推导到底是确有意义,还是胡言乱语呢,我们先表演一个庸俗的错误版本:“在1+1到底是否等于2的问题上,我们要辩证地看,他们有相等的一面,也有不相等的一面,从形式上看,1+1≠2,但究其实质,1+1又是=2的,所以我们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实质的一面,所以1+1还是=2的”。
这个解读的庸俗之处在于,形式和实质的区分不是事物本身的矛盾,而是认识与事物本身的矛盾,这段废话翻译一下其实不过是在说,1+1就是等于2的,只是我们乍一看会觉得他们不一样而已,那他不敢承认在事实层面1+1就有不等于2的一面,只不过是套了一个辩证的外衣,包装了一个无意义的废话。
在1+1=1+1 ≠ 1+1=2的等式中,如果把等式左边的1+1都消掉,留下的其实是=1+1 ≠ =2,真正的辩证运动不是发生在1+1和2之间的,是发生在前后两个=之间的,即=≠=,为了理解,我们需要把1+1=2还原为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运动的过程,可以想象这样的对话:
A:哎,你说1+1是什么呀?
B:1+1?不就是1+1吗?
A:哎我知道1+1就是1+1,我是问1+1到底是什么?
B:到底是什么?emmm,那应该是2吧
从这个运动的过程的过程来看,在1+1=2之前,其实还有一个1+1=?的提问,而在提问之前,提问者肯定看到了1+1的存在,即他已经认识到了1+1=1+1,但他并不满意,他觉得1+1除了是它自己之外,肯定还得是点别的什么,于是这整个等式才可以出现,所以1+1=2实则应该写作,1+1=1+1=?=2,而这个等式中最重要也最隐蔽的那个环节终于暴露了出来,即这个?,它代表的其实是主体的力量,它的存在证明1+1之所以能够等于2,是主体在茫茫多的答案中选择了它的,不然1+1为什么不等于3-1,不等于双,或者等于你们投币的数量呢,是因为这些答案都不能让主体满意,而只有2具有那个特殊意义,所以1+1才会最终=2的。不过这个分析还未达究竟,请记住这个问号,我们等下在唯物主义那里还会回来讲它。
回到辩证法,事实上1+1=2这个等式至少有1+1=1+1,1+1≠1+1,1+1=?,1+1=2这样四个步骤,如果一定要用正反合来总结的话,这是正题,这是反题,这是合题,同时这又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原则,或者说对立统一的原则,1+1=1+1的等号,和1+1=2的等号有着性质上的差别,前者因为绝对相等,所以实际无意义,而后者因为不够相等,所以反而才是真正的相等,这种理解方式,将1+1=2不再当作一个单纯数学领域的等式,而是变幻成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因而是联系的、运动的,而通过=≠=我们又能理解齐泽克在《视差之见》之中的一段话:
“这里的悖论恰恰是这样的:在某个时刻,纯粹的差异出现了,差异不再是两个实际性的既定物之间的差异,而是同一个物与这个物本身分割开来的最小差异。 ”
我们通过一串长长的1+1=2的分析,不是为了讨论这个等式,而是为了讨论这个等号,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这个是代表的是一种绝对坚固的相等,但辩证法试图揭示的,就是所有的“是”,内部都其实蕴含着不是那一面。举例而言,家长催婚的时候会说,人就是要结婚的,我们反抗说,我们就是不要结婚,乍一看,我们和父母是在争论人=结婚还是人=不结婚,长辈这时候会觉得,人=不结婚这个等式不成立,算错了,于是决定要用更大的力气,来证明人=结婚这个等式才是对的,但除了一部分真的打定主意单身的人之外,多数时候我们在反抗的不是这个式子算没算对,而是想说,人就是要结婚的这个“是”,其实没有那么坚固,要结还是不要结,不取决于这个道理,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世界上真的不存在一个坚固的等于号吗?逻辑学三定律当中的同一律,即A=A当中的等于号,难道也有不相等的一面吗?对此我们可以来看第二个例子。
这是蒙娜丽莎这幅画

这是蒙娜丽莎的脸

这是蒙娜丽莎的手
这是背景的山
这都没问题
那么请问
这些是什么?
其实如果不用方形我能画出更多乱七八糟的截图,而对这些我们只能说,这是这幅画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如果不是我截出来,你平时都不会看到这些部分。
如果说这幅画上有很多有意义的部分,像有理数一样
那就同时也有更多无法被定义的部分,像无理数一样
他们存在着,你其实也看见了,你其实也知道他们就是他们自身,但你根本从来没有“看到”他们,他们是他们自身这件事,在你这里毫无意义。
但你不可否认,他们当然也是他们自身
这说明在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手=手,脸=脸这样的式子里,已经存在着一个最小程度的差异,即这些存在比那些乱七八糟的存在相比,多了点什么,而主体为了说明这多出来的东西,于是开始,给他们起名字,换成学术一点的说法,就是将他们符号化。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符号,都是一个符号=符号的等式,而这个等于号就是一种分裂,这个分裂就像个骨架一样,把这个符号给撑住了,让主体看到他们,如果没有这个等号在中间撑着,两边就会自己把自己湮灭掉,跟玩消消乐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形而上学力图构造一个坚固的等式,让===,以找到那个现实世界的坚实基础,但辩证法力图让每一个等式都内部分裂开来,让=≠=,以说明所有我们构造的世界图景其实都有前提和条件,不是无条件成立的,也即意味着是可以改变的。
那辩证法如此坚决地挑战等于号,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就是解放,解放,指的是将人从束缚中解放出来,那么到底是谁在束缚我们呢?有人会觉得是上位者,是当权派,是资本家,但只要有一点历史或政治常识,就会知道,仅仅用最直接的暴力维持的统治,是最脆弱,最容易被推翻的,而高明的统治术,借助的就是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工具,而意识形态,指的就是一系列的对于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观念的总和,是对于“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我是什么”等问题的总回答。换而言之,我们总是被“是”学束缚着,而辩证法就是要将这个“是”的前提和条件暴露出来,让我们意识到,原来不是世界是这样我才只能这么选择,而是我们如此选择了所以世界才变成这样。
对此请允许我举出第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时候,就是要从资本主义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处入手,展开唯物辩证法的分析批判,而他在序言中也明确承认,哪怕在他写资本论第一卷时,黑格尔的辩证法已经被别人“看作一条死狗”,甚至他要公开承认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他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列宁也说过,如果不懂黑格尔,是无法读懂资本论的,在此处我就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举过的例子,来解释辩证法的意义。
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最基础也最正确的那个原则,无疑当属等价交换了,多数的经济学家在探讨的是用何种方式能够使得市场交换能够实现等价交换的原则,而鲜有人探讨过,等价交换当中的等价,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在资本论的第一章,马克思就对这个问题展开过深入的批判。
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中,马克思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若20码麻布=1件上衣,先不讨论这个交换的量是否相等,即到底是20:1还是25:1,仅这个麻布=上衣的交换关系,就隐藏着等价交换的秘密。
当我们说麻布=上衣的时候,其实等号左右的商品的性质有着差异,等号左边的商品是待被估值的商品,而等号右边的商品是称量价值的砝码,按理来说,这个等式的意义应该是,麻布的交换价值与上衣的交换价值相等,但现实的问题在于,交换价值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所以每件商品的价值到底多少,是无法用客观方式测量出来的,如果说1斤棉花=1斤铁的重量等式里,我们可以说他们重量相等的原因是他们都含有1斤这个共性,但是在20码麻布=1件上衣的等式当中,他们的共性是什么呢?20码麻布值多少,1件上衣又值多少呢?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看看他们分别值多少钱就好了,货币就是他们的共性,但是马克思这里探讨的物与物的交换,是早于货币诞生之前的,麻布=上衣的等式反而是麻布和上衣分别值多少钱的现实基础,货币反而是长期物物交换后,为了交易的便利,才逐渐从一种特殊商品,变成一般等价物的。所以,在逻辑的最开头处,我们并不能用值多少钱这样的概念来回答问题。
那么,抛开值多少钱这个概念的话,我们还能怎么表示,20码麻布到底值多少呢?谜底其实就在谜面上,在这个交换关系当中,20码麻布的值就是1件上衣,但问题就在于,当我们说20码麻布值1件上衣的时候,麻布的价值是被上衣确定的,上衣的价值还是被上衣确定的,不然这个价值系统就会毫无意义,例如我问你一辆斯蒂庞克牌轿车值不值钱,你说值钱,那可是陈纳德坐的那种,那我再问,陈纳德坐的那种车很值钱吗?你说对啊,那可是斯蒂庞克牌轿车,如果是这样来回重复,最后我就还是不知道斯蒂庞克牌轿车到底值不值钱了。所以在麻布=上衣的等价交换当中,已经存在如下特性:
1、 用上衣的使用价值,来表现麻布的交换价值
2、 用生产上衣的具体劳动,来表现抽象的人类劳动
3、 用生产上衣的私人部门的劳动,来代表了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换而言之,麻布=上衣的等式中,已经内涵了一种不等,只不过这种性质,在等价形态未充分发展而称为货币以前,不曾为浅薄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注意,这种不等,不是具体多给点麻布还是少给点麻布就能解决的,是蕴含在等价交换关系内部的不等。
而当这种交换关系普遍由货币取代后,这种不平等就愈发明显了,货币作为等价交换的尺度,按理来说应该与交易的对象严格相等,但无论你如何设计社会制度,无论单笔交易到底是赚是赔,交易当中的钱都比交易的东西更值钱。这也就是为什么单纯为了提升工资,获得补贴的劳动者诉求,并不具有真正的革命性力量,因为他们只是在劳动力=钱的这个关系中,关注了到底多少钱的量的一面,而没有关注这个等式本身的质的一面,没有关注这种交换方式内部蕴含着的不平等。
以上,我们用1+1≠2,A≠A,和麻布≠上衣三个例子,来说明了辩证法是如何运行的,以及我们在使用辩证法的时候,反对的对手到底是什么。但故事如果仅仅讲到这里,是不足以说明清楚问题的,毕竟如果等号内部都蕴含着反对自身的力量,那么我们又是借助什么力量,让原本不等的东西相等起来的呢?这一个个的等号背后,到底代表的是谁的立场,代表的是哪个阶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进入唯物主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