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语法研究》:填补百年汉语发展演变研究空白
《清末民初语法研究》:填补百年汉语发展演变研究空白
《清末民初语法研究》是“百年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研究”丛书的第一部,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刁晏斌教授和聂大昕副教授共同撰写。该书系统地研究了清末民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汉语语法的演变,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
“百年汉语发展演变数据平台建设与研究”是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刁晏斌教授担任首席专家。该项目致力于系统收集、整理百年现代汉语的语料数据,通过对不同阶段现代汉语的深入考察,串联起百年现代汉语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解释造成发展演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对相关演变规律加以总结及提炼。
项目的结项成果集结为“百年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研究”丛书。该套丛书是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于2023年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2024年获第六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精品奖(图书),出版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前,此套丛书已经出版六部著作:
1.《清末民初语法研究》刁晏斌、聂大昕著
2.《梁启超“新文体”语言研究》唐元发、刘兴忠著
3.《国语分化研究(1919-1949)》吴亮著
4.《百年汉语第一阶段研究(1919-1949)》崔新颖、杨亚贤、涂佳楠著
5.《百年汉语第二阶段研究(1949-1978)》郝锐著
6.《百年汉语第三阶段研究(1978-)》梁永红著
《清末民初语法研究》一书立足于语法,使用多种类型的语料文本,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初时期汉语语法的使用及发展情况。全书共分三章:
第一章是“基于早期官话教材的词法研究”。本章采用现代汉语史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史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以早期传教士编写的汉语官话教材为研究对象,使用统计、归类及对比分析的方法,以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体系为参照,对实词及虚词的一般及特殊用法进行系统考察,描画此阶段现代汉语词法的基本面貌,试图建构起本阶段的词类知识体系。
第二章是“基于白话小说的句法研究”。小说语言比较鲜活,时代特征明显,各类句法现象在小说中有着最为全面的呈现。本章立足于九部具有代表性的清末民初白话小说,选取“被”字句、“把”字句、“是”字句、“有”字句以及“比”字句等有标记句等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考察,深化了对此期典型句式使用及发展情况的认识。
以上两章从词法及句法两方面说明了清末民初汉语的“过渡性”特征。概括而言,清末民初汉语语法具有十分明显的承上启下表现,它在继承近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语言现象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由此产生一些新兴形式及用法,与现代汉语之间呈现十分直接、密切的联系。
第三章是“基于其他语料的综合研究”。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欧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致变因素。语言事实证明,文言与白话都经过了“欧化”的过程和阶段,并形成“欧化文言”与“欧化白话”。然而,以往研究对以上两类欧化文本讨论较少,存在不少研究缺项,尤其是“欧化文言”,作为一个新近出现的概念,尚未出现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章即着眼于此,以官话译本《天路历程》作为欧化白话的典型文本,以林纾文言翻译小说及《万国公报》为欧化文言的代表性语料,对其中的典型语法现象进行详尽考察,不仅为清末民初语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及研究材料,对汉语欧化研究及汉语欧化史的构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刁晏斌,1959年生,山东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分别师从许绍早教授、马庆株教授,并曾于山东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共时状况及历时发展以及全球华语对比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
聂大昕,1984年生,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至201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师从王洪君教授、张英教授,先后获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历史文献学专业联合培养,师从马颂仁教授(Pierre Marsone)。201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刁晏斌教授。主要兴趣领域为语言接触与跨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