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寻根 文化下乡谱新篇
溯源寻根 文化下乡谱新篇
为探析青年人视角下的家乡基层文化空间历史与现状,感受时代发展脉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为基层文化空间构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7月24日,郑州大学“籍文政道”发展成就观察团观察员徐禾青、王静和郭赞赞分别于家乡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河南省禹州市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她们依托本地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感受传统文化经久不衰魅力,探寻文化空间搭建思路与传承智慧。
共创未来 老街焕新貌
观察团徐禾青同学通过走访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围绕当地的关帝庙,了解其前世今生以及近现代政府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和相应成效。作为家乡的文化标志,徐同学小时候就接触了大量关帝文化,阔别经年,曾经的关帝老街焕然一新。变化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发展上,作为周口关帝庙文化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周口市委、市政府聚焦漕运文化、城寨文化、会馆文化、商贸文化挖掘,立足“临港新城、开放前沿”定位,将关帝老街历史遗蕴与当代商业文化相结合,现在,老街的整体风貌仍以明清时期豫东传统民居风格为主,但随处可见的配套服务设施仍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代城市活力;除此以外,徐同学了解到,关帝庙历史街区还链接群众文化新需求,不定期编排演出节目,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最后,徐禾青同学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他们纷纷表示,戏剧演出、摄影展览、汉服表演这些与关帝庙自身文化基础相结合之上创建的更贴合年轻人品味的或新奇、或潮酷、或好玩、或务实的新潮活动,让热爱生活的人找到了更有趣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一段别样体验,收获了满足与愉悦。
关帝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禾青 供图
图为宣传人员科普关帝庙历史文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禾青 供图
继往开来 古瓷入万家
观察团王静同学通过实地探访、访谈的方式,走访中国钧瓷文化园和禹州市宣陶瓷博物馆,见证我国陶瓷工艺的辉煌历程,感受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实地探访过程中,王静同学观赏了众多变幻莫测的釉色钧瓷,王同学观察到,相比于钧瓷文化馆,宣和陶瓷博物馆收集有更多古代钧瓷,并且分类更具历史性,置于不同展厅中,更能明显的看出不同时代的钧瓷的特点,如古代钧瓷多为日常用品,近现代更多人将精美的钧瓷作为装饰品、收藏品,甚至成为国瓷。各个展厅依次展开,如同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引领着每一位访客穿越时空,走进钧瓷那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在与钧瓷文化园相关负责人和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讲解员交谈过程中,王同学了解到钧瓷文化也在与时代一同成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范围也逐渐变大。从装饰品、收藏品方面来说,八十年代至今钧瓷的样式就已发生很大改变,八十年代钧瓷多注重传统审美,造型上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而现代钧瓷作品在审美上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既有传统元素的继承和发展,也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入和创新,在器型设计上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独特的造型和风格,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如今,对于钧瓷文化的宣传也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媒体、博物馆和展览、公共活动等。
钧瓷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静 供图
禹州宣和陶瓷博物馆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静 供图
牢记本源 以文润心扉
观察团郭赞赞通过实地探访的方式,对鹿邑县老子博物院和老子故里进行了调查,见证了老子文化在推动鹿邑发展中的不可或缺和它与基层发展之间的互动。
郭同学的第一站是乡村学校。鹿邑,作为老子故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乡村学校通过开展一堂堂生动的文化课讲述老子故事、解读《道德经》,带领群众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道家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在与当地群众交谈中,郭同学了解到,在平时,政府也会组织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沉浸体验鹿邑文化过程中,郭同学发现随处可见鹿邑特有的地理文化产品标志,查阅资料得知,鹿邑通过打造“老子故里、道家之源”等文化品牌,成功地将地方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鹿邑在文化建设中积极推进文旅融合,通过构建“一廊一核一城三带”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近几年,鹿邑还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鹿邑成功将“鹿邑老子祭典"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探源寻根,求是创新。通过对家乡文化的寻访观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文化,感受文化,进而思考己身使命,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团队成员表示,后续仍将持续关注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在自身专业能力范围内为家乡文化发展尽一份力。
(通讯员:徐禾青 王静 郭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