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成孩子每天喝不够水!不同年龄段一天该喝多少水一次告诉你
约6成孩子每天喝不够水!不同年龄段一天该喝多少水一次告诉你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我国7-17岁学龄儿童饮水不足率高达57.8%,其中城市和农村儿童分别是49.2%和65.4%,男生和女生分别是54.3%和61.8%。科学饮水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那么孩子每天该喝多少水?又该如何科学饮水呢?
科学饮水的重要性
《中国学龄儿童平衡膳食宝塔(2022)》强调足量饮水是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有助于维持身体活动和认知能力。多项研究显示,脱水儿童的听觉数字广度、语言灵活性和图像识别能力有降低的倾向。而且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更容易缺水。因此需要每日足量饮用清洁卫生的白水。
喝多少水合适呢?
在温和气候下,轻身体活动水平的学龄儿童每天饮水量:
在天气炎热、大量运动、出汗较多时应适量增加饮水量。当然,也可根据口渴程度、排尿次数、尿液量和颜色判断机体是否缺水:
- 出现口渴已经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要避免出现口渴现象,主动喝水。
- 当感觉排尿次数和尿液量比平时减少时,提示水分摄入过少。
- 也可通过自己的尿液颜色,判断尿液颜色处于的等级,进而判断水合状态。若小便呈浅柠檬色,说明体内水分处于最佳状态。若小便清澈无色,则应适当减少水分的摄入。若小便呈中黄色,则需要及时补水。
怎样科学饮水?
主动饮水,少量多次
感觉口渴已经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每天应主动饮水,少量多次饮水。
- 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
- 每次约半杯或1杯(100~200ml)。
- 早、晚可各饮1杯水,其他时间里可以每1~2小时喝一杯水。
- 进餐前不要大量喝水,以免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饮水提倡饮用温度适应的白开水
- 白开水是经煮沸的白水,是能够满足学龄儿童健康需求且最经济实用的首选饮用水。
- 饮水的温度不宜过高,建议饮水的适宜温度在40℃左右。人体温度37℃,手指感受到水温有点热也就在40℃左右,家长可在家帮助儿童根据手指感受的热度来确定。
- 可在水中加入1
2片新鲜柠檬片、34片薄荷叶等增加水的色彩和味道;也可以自制饮品,注意不要添加糖。
饮水的“四个避免”
避免用饮料代替喝水
多数饮料都含有糖,过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患龋齿、肥胖等疾病的风险。建议不喝含糖饮料,更不能用含糖饮料替代水。此外,市售的“0糖”或“0能量”饮料也并不是真正的绝对无糖或无能量。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规定每100ml或者100g 食品中:
- 糖含量小于等于0.5g可视为“无糖”“不含糖” 或“0糖”。
- 总能量≤17kJ(大约4kcal), 且脂肪成分所提供的能量占比量≤总能量的50%时,可称为“无能量”或“0能量”。
避免喝冰水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期,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喝凉水甚至冰水,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更容易出现胃肠应激反应,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儿童最好饮用温水,避免胃肠道受到刺激,有利于保护胃肠生理功能。
避免互饮一壶水
有时候孩子们会忘记带水壶或丢失水壶,这时常常会借用同学的水壶。作为家长,应告诫儿童们:
- 水壶是私人物品,有可能导致细菌、病毒的传播,尤其在流感季节更需谨慎。
- 如有需要分享同一壶水,可向老师求助,拿一次性纸杯把水倒出来饮用。
避免运动后大量饮水
运动结束之后,虽然身体是“慢”下来了,但体内的神经仍然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胃肠等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快速大量喝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也容易把大量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胀。正确补水分的方法是:先让身体缓几分钟,等体温恢复正常后,少量、小口、慢慢地补充温水、淡盐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