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专家学者共话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专家学者共话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cssn.cn/ysx/ysx_ysqs/202404/t20240416_5746550.shtml

2024年4月9日,“审美与向善:戏剧影视名师大讲堂”系列讲座第九季第十二讲(总第177讲)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本次讲座以《金庸小说与中国影视——纪念金庸诞辰一百周年》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在主题讲座环节,周星教授提出,金庸先生对中国的影响是跨代际、跨世纪的,金庸所表达的是“奇观、奇想、奇人异士”,金庸先生的影像和小说构成了一个奇观世界。金庸先生的作品具有奇想的大胆性,展现了中国人内心的“白日梦”,成为了与真实世界、现实景观相对的平行世界,这个平行世界是人们内心的期望,叫做武侠世界。

这个奇想世界既有文化本土的依托,又具有人类精神生活的畅想,这样一个奇想世界符合中国文化之根,也符合世界人类共同的幻想。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充满奇人奇事,更接地气、更接中国文化的人间气态。同时,金庸先生的作品具有“三鲜”,鲜活的人物、现实的新鲜折射和故事纠缠的新鲜感受。他的作品中有家国情怀,可以折射出观众心中超越生活的戏剧性。

陈旭光教授提出,金庸的小说是一种跨文化、跨媒介的文化再生产,金庸打造了一个武侠世界,而这个武侠世界是跨越不同的媒介生成的结果。金庸的宇宙世界的打造经历了几重跨媒介生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金庸在报纸上连载小说,延续了中国章回体小说的文化内涵。第二个阶段是出版社出版,第三个阶段是电影改编和电视剧改编,达到了金庸武侠宇宙世界的高峰。第四个阶段是零星的影视剧改编、网络电影改编,也是后金庸时代。金庸先生的小说既独立,又有子系列,有内在的脉络和延续性。在后金庸时代、在互联网架空式的想象力消费时代、在影游融合的时代,金庸庞大的武侠宇宙能否重新借助新媒介的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再生产,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王海洲教授提出,金庸武侠小说的视觉化特征很突出,是独特人生经历和人生履历造就了金庸。同时,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民族情怀,影片的道德信条也和中国人固有的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相符合,这一价值观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够被反复改编的文化基础。金庸先生的小说有扎实的历史支撑,体现出他对历史事实的重视,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特色。金庸先生对武侠小说影视改编的问题很豁达,他很少干涉再创作者,给了影视改编极大的自由。

张燕教授提出,香港文学与香港社会思潮的演进是同步,香港文学是香港文化重要的载体,文学给了香港电影故事的精度、审美的潜能和思想的深度。武侠新文学带有小人物江湖传奇的叙事模式,具有想象力、文学性和想象性,通过影像的方式转化,赋予了更强烈的观赏性、传奇性,使得武侠电影具有内在的文化性和文学性的连接。在金庸虚构的想象世界里,能看到成人的童话、桃花源的情结,折射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对历史时代、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语境的反思。金庸以武侠为经、历史与言情为纬,把历史传奇、言情浪漫与民族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等主题结合在一起,将政治、历史、民族纳入到文本中,书写特色的江湖的事件,形成了从文字到影像精彩的文化宝藏。

在线上提问环节,陈旭光教授表示,金庸先生的小说对武打场面的描写非常视觉化,金庸小说推动了整个香港电影、工业电影文化的发展,电影把只有金庸能够想象出来的场面用影像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同时,影像扩大了传播的广度,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再生产。

王海洲教授表示,金庸先生通过人物传达出家国情怀和中国人的价值观,表现了中国人的侠气,这样的侠气和自由属于中国道、佛文化的自由观,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追求,浓缩了中国主流文化中的道德操守和伦理价值。

在点评环节,周星教授总结,金庸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创造,是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创造。他立足于中国人的心灵,他的作品表达了中国人的文化趣味和记忆中动人的东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