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探索“非遗+”助力文化强区,用传统文化之光点缀现代生活
澄海探索“非遗+”助力文化强区,用传统文化之光点缀现代生活
七月已至,老饕们心心念念的薄壳即将迎来最肥美的季节。在汕头市澄海区盐鸿镇壮雄薄壳美食园里,传统的炉灶上摆放着一口直径约1.2米的大鼎,鼎里水花翻滚、热气腾腾,只见师傅用一支半人高的竹耙,不停在沸水中搅动,不一会儿,新鲜的薄壳肉便分离出来。
薄壳米的制作过程较为繁杂,其中“打米”环节至关重要,制作过程让锅中左右两边水温不同,形成“阴阳火”。薄壳米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林群壮介绍说,如今他经营的薄壳美食园是这项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一直在推动这个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澄海区委、区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遗产丰富,氛围深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主导思路,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通过探索“非遗+”,积极地为澄海“文化强区”的建设不断添砖加瓦。
完善非遗数据库
一项目一档案
澄海位于潮汕平原的韩江出海口,明嘉靖42年(公元1563)置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澄海先民的组成既有原住民,又有大批为避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构成的多元化,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门类繁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留也较多,既有中原文化的遗存,又有与本土文化、海洋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混合体。
据统计,目前澄海区已登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市级13项、区级16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33位。
近年来,澄海区高度重视对民间动物舞蹈、民间文学、传统美术等重点类别的规划与保护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群体作为核心主体,全方位、深层次地对潮汕文化的根源展开深入探究,传承和大力发扬潮汕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特色。
2024年樟林“游火帝”民俗文化节上,西门蜈蚣舞光彩夺目。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积极推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申报,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和不懈追求,灯谜、动物舞蹈、版画均多次成功荣获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的“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我们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并选派骨干人员参加由中央、省、市所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提升专业素养。”澄海区文化馆馆长蔡汝纯说,他们还组织起专门的力量,精心构建了一支具备专业非遗知识的专家团队。这个团队经常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任务进行周密布置和安排。此外,成功组建了非遗传承保护宣传志愿服务队,由澄海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构成,他们常年坚持不懈地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相关工作。
民俗活动有游灯、中秋烧塔、赛龙舟等,民间庙会有拖神、妈祖生、赛大猪、游火帝等,音乐戏剧有铁枝木偶戏、大锣鼓、潮乐演奏、扮涂戏等,民间文学有猜谜、歌谣、民间传说等,工艺美术有版画、手钩花、木雕、嵌瓷等,动物舞蹈有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经过系统的摸查和梳理,澄海挑选出城乡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认同度高的项目,进一步完善建档工作。
“我们已经收集到有一定保护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00多条,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医药、民俗等非遗十大门类。”蔡汝纯说,该馆正逐步加大对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与研究,全面收集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目前基本做到一项目一档案,一传承人一档案。
非遗融入日常
民俗文化出圈
民间文艺活动多与祭神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而这些民俗活动中又存留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何处理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关系,是澄海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些年,澄海陆续涌现一些“出圈”的民俗文化活动。如何推动文旅市场消费动能持续释放、实现“流量变现”?澄海区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将文脉传承、民俗文化发展与群众需求、城市建设、旅游发展贯通起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西门蜈蚣舞光彩夺目、建阳麒麟舞气贯长虹、陈厝洲双咬鹅舞憨态可掬、观一醒狮舞威风凛凛……今年3月,东里镇举办2024年樟林“游火帝”民俗文化节。当晚,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潮汕“非遗”文化表演在烟火和锣鼓声中轮番上演,“非遗”与“潮”“侨”特色民俗文化在樟林古港碰撞出绚丽火花,展示了汕头独特的文化魅力,现场欢呼声不断,热闹非凡。
如今,澄海非遗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今年以来,一场场文艺走基层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景点,为群众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古老的文化,鲜活的传承。
澄海区深度挖掘优质文化资源,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展示场景不断丰富,产生了“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双向奔赴中出圈出彩。
“澄海被誉为‘动物舞蹈之乡’,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澄海人积累经验,逐渐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十多种民间动物舞蹈。”澄海区文化馆副馆长蔡汝纯说,动物舞蹈在澄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被选中为舞者对于很多年青人来说,是件荣耀的事情,说明年轻人体格健壮。
为了多形式展示非遗的时代活力,澄海区利用国家法定节庆日、民间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活动。并致力提升培训硬件设施水平,为非遗传播营造了一个优良环境。
据统计,五年来举办活动近100场,开展非遗培训、沙龙、讲座等系列活动近800场,为群众、青少年普及非遗文化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
在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上,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和澄海灯谜等项目,曾先后赴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多个地方表演、交流。
非遗邂逅旅游
绽放澄海魅力
当旅游邂逅“非遗”,能玩出怎样的“文化味儿”?
在小公园,“龙虾舞”亮相历史文化街区,在灯光璀璨的镇邦美食街欢腾起舞,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围观;在陈慈黉故居,呆萌的“澄海双咬鹅舞”与潮汕特色民俗活动交互融合,让游客们沉浸式体验潮汕历史文化。
澄海区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共赢之路,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发展之路。
近日,由中共汕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澄海区委组织部主办的“传澄匠心一起来赶集”——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非遗手工体验日(澄海专场)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魅力澄海的多彩风姿。
本次非遗手工体验日活动重点展示澄海非遗文化的历史、技艺、美学与多元,组织了澄海区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前来参加,汇集了澄海铁枝木偶戏、老菜脯制作技艺、手钩花服饰制作技艺、潮式乐器制作技艺、鹅蛋彩画等多项澄海非遗文化项目,并邀请澄海知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
活动现场,澄海区的各个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各显神通,为市民游客打造一场传统与潮流相碰撞的非遗手工体验日活动。花灯、汉服展示及体验,樟林传统婚嫁习俗用品礼仪展示,让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的魅力。
作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澄海玩具惊艳亮相,展示本土创意玩具文化成果。澄海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工艺美术专业师生带来潮汕文创产品,创意诠释青年文创潮礼。在剪纸和印章体验区,市民游客亲身参与剪纸和手工制作,踊跃体验制作文创产品。游客们纷纷表示,非遗手工体验日活动可逛可赏可尝可买可体验,太有趣了。
澄海铁枝木偶戏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许端杰表示:“让广大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潮汕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推动潮汕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文脉如水,润泽人心。文化,连接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时俱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能用文化之光点缀美好生活,更好地为城市发展赋能。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