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是银行违规“重灾区”
信贷业务是银行违规“重灾区”
银行信贷业务违规问题一直是监管重点。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共对银行业开出1533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达11.81亿元。其中,信贷业务仍是违规的"重灾区"。本文通过多位业内专家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信贷业务违规的原因、特点及应对措施。
银行不仅要严格落实监管要求,还要切实主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人员合规培训以及完善金融科技管理手段等,减少或杜绝经营发展中的违规行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总局机关、监管局本级、监管分局本级共对银行业开出1533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为11.81亿元。其中,信贷业务仍是银行违规的“重灾区”,包括贷款“三查”不严、套用贷款资金、违规挪用贷款资金等乱象。
信贷业务被处罚的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及中小银行。例如,平安银行今年8月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合计6723.98万元。这些处罚涉及信贷业务,主要违规行为包括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违规发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用途不合规,授信责任认定后问责不到位等。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分析认为,信贷业务违规依然严重,部分银行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内部控制不足。部分银行在内部审计和合规管理上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导致贷款审批流程不严谨,容易出现违规现象。二是激励机制不合理。部分银行将业绩指标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导致员工为了追求业绩而忽视合规性,采用不当手段推动贷款业务。三是市场竞争压力剧增。银行信贷业务存在同质化问题,导致市场竞争程度与日俱增,部分银行可能会在风险控制上有所松懈,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导致违规现象增多。
杜阳指出,当前信贷业务违规的主要特点,一是贷款用途不明。部分贷款未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借款人挪用贷款资金进行其他投资或消费,增加违约风险。二是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后对借款人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定期跟踪和评估不足,导致问题隐患未被及时发现。同时,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未能及时获取借款人的反馈和信息,影响管理效果。
“贷款业务是银行的重要资产业务,在净息差处于低位的情况下,部分银行采用以量补价的经营策略,对贷款业务管理不够严格,从而导致出现业务违规的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从目前来看,银行贷款业务中存在贷款资金用途不实或者被挪作他用,贷后管理工作不扎实、不到位,甚至还有个别银行仍然存在季末冲时点的问题等。
在娄飞鹏看来,面对金融强监管、严监管,银行不仅要严格落实监管要求,还要切实主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人员合规培训以及完善金融科技管理手段等,减少或杜绝经营发展中的违规行为。
“信贷业务是银行最基本的业务,笔数较多,办理频繁,流程较长,比较容易触及合规方面的问题。而且,对银行而言,贷款资金用途、流向的监控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监管部门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助于银行树立审慎经营理念,依法合规发展业务,更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他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借助科技手段,构建覆盖全行业的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系统,提升贷款用途监控的能力和效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借款人编造贷款资料、挪用贷款用途的违规成本,建立挪用贷款黑名单等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信贷环节违规。
杜阳认为,银行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内部控制。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操作都有明确的规范和流程。二是定期对员工进行合规和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其对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的理解与执行力。三是建立激励与问责机制,将合规性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合规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严格追责。四是加强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确保各项数据及时、准确,为决策提供支持。五是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及时识别和评估潜在的违规风险,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