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铸造:千年传承的技艺重现光芒!解析铸造工艺全过程
铜鼓铸造:千年传承的技艺重现光芒!解析铸造工艺全过程
在广西等地区,铜鼓文化源远流长,其铸造工艺更是历经岁月沉淀,凝聚着历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从古代濮人创造万家坝型铜鼓,到其在各民族间的流传演变,铜鼓不仅见证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也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青铜铸造水平。如今,东兰等地的铜鼓铸造工艺依然熠熠生辉,传承人们坚守着这一古老技艺,为现代社会续写着铜鼓文化的传奇篇章,让我们得以深入探寻其神秘而精湛的铸造工艺奥秘。
东兰巨型铜鼓:现代铸造的壮举
在广西东兰,传承民间铜鼓厂成功铸就了一面令人瞩目的巨型铜鼓。这面铜鼓直径达 2.6 米、高 1.3 米、重 2 吨,由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罗明金及其弟子共同设计制作。他们耗时 20 天精心打造,为即将到来的第二十二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增添了一抹独特而厚重的色彩。罗明金出身铜鼓铸造世家,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凭借多年的潜心钻研,掌握了先进的冷模浇灌铸造技艺,成功攻克大型铜鼓铸造的诸多技术难题。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罗明金所铸造的铜鼓数量超过 40 万面,其产品远销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国际上传播着壮族铜鼓铸造技艺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这一古老技艺在现代的强大生命力与影响力。
传统铜鼓铸造工艺步骤
(一)混砂
翻砂铸造作为铜鼓铸造的基础工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主要造型材料为砂子,故而俗称翻砂。混砂则是铜鼓铸造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基础的环节。优质的砂子选择与合理的混合调配,是确保后续造型能够稳固成型的关键所在。这一工序虽然看似简单,却需要工匠们对砂子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如砂子的颗粒大小、粘性、透气性等,通过精确的配比和充分的搅拌混合,为后续的合范工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范
合范是铜鼓铸造中极为关键的步骤。首先,将事先精心制作好的两块鼓身模准确地合围在一起,并妥善安放在圆盘底座上。鼓身模的制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着鼓身的厚薄、形状以及纹饰等关键要素。在鼓身模的空腔里填充砂子时,需要使用特制的榔头进行夯实操作。若砂子夯击过松,则难以成型;若夯击过紧,则不利于透气,可能导致铸造过程中出现各种缺陷。当鼓身模填充满砂子后,用四块扇形铁质外模紧密地包住鼓身模,并将螺栓链接扣牢固拧紧,这四块外模便构成了鼓身的外范。随后,将鼓面模置放妥当,在鼓身模和外模之间的空腔里分批装入砂子,再次用榔头仔细夯实,以确保整个型腔的紧实度和稳定性,为铜水的注入做好充分准备。
(三)压花
压制鼓面的花纹图案是一项对工匠经验和手感要求极高的工序。一旦开始压制,就必须一气呵成,且不能中途换人。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手感和力度都存在差异,稍有不慎就会破坏花纹的美观协调。铜鼓上的纹饰和画像蕴含着来自远古的丰富信息,其中南方铜鼓最主要的标志太阳纹,是铜鼓上最早出现且最为基本的纹饰。除了太阳纹,还有诸如云纹,即自中心逐渐外展的单线旋出图案;雷文,即几层菱形相套叠的回形图案等众多抽象线条。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宗教和审美观念,工匠们需要凭借精湛的技艺将这些图案精准地压制在鼓面上。
(四)浇铸
浇铸是铜鼓铸造的关键瞬间。装满铜水的坩埚重达约 50 多斤,温度高达 1000 多度。在浇铸时,参与人员的动作必须高度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保证铜水均匀地流入型腔的每个角落。任何一点不协调或失误,都可能导致铜水流动不均匀,进而使铜鼓出现铸造缺陷,如局部缺铜、气孔、缩松等问题。因此,浇铸团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默契培养,才能在这一高温、高压且极具挑战性的时刻确保浇铸的顺利进行,使铜水完美地填充型腔,初步形成铜鼓的形状。
(五)拆范
当浇铸完成且铜鼓初步冷却后,便进入拆范工序。首先揭开模具的鼓面外范,然后小心地取下四块鼓身外范,此时一面崭新的铜鼓雏形便开始显露出来。接着,解除固定内范的螺钉,用榔头耐心地把里面紧实的砂一点点挖出,最后取出内范。拆范过程需要工匠们小心翼翼,避免对刚刚成型的铜鼓造成损伤,因为此时的铜鼓还较为脆弱,任何不当的外力都可能导致铜鼓表面出现划痕、裂纹等问题,影响其品质和美观。
(六)落沙
落沙工序主要是清理铜鼓表面残留的型砂等杂质。在拆范后,铜鼓表面会附着一些砂子和其他铸造残留物,这些杂质不仅影响铜鼓的外观,还可能对后续的加工工序产生不利影响。工匠们需要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如毛刷、气流吹扫等,仔细地将这些杂质清除干净,使铜鼓表面呈现出较为光洁的状态,为下一步的打磨工序做好准备。
(七)打磨
打磨工序对于提升铜鼓的品质和外观至关重要。刚刚浇注出来的铜鼓表面较为粗糙,存在一些浇铸瑕疵和不平整之处。通过打磨,可以去除这些缺陷,使铜鼓表面更加光滑平整。同时,打磨还可以对铜鼓的厚度进行微调,而铜鼓的厚薄对于其音质和音调有着重要影响。工匠们需要根据对音质的要求以及铜鼓的整体造型,采用不同粒度的砂纸、砂轮等工具,由粗到细逐步进行打磨,在提升外观质量的同时,也为铜鼓获得理想的音质奠定基础。
(八)上色
上色工序是赋予铜鼓独特外观色彩的环节。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需求,工匠们会选择合适的颜料和上色方法。传统的铜鼓上色往往采用天然颜料,如矿物颜料等,这些颜料不仅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还能呈现出古朴、自然的色彩效果。上色过程需要均匀涂抹,确保色彩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使铜鼓在外观上更加美观、庄重,展现出其作为文化艺术品的独特魅力。
(九)做旧
做旧工序是为了让铜鼓呈现出一种古朴、沧桑的历史感。这一工序通常采用特殊的化学处理或物理模拟方法,如酸蚀、烟熏等,在铜鼓表面形成一层类似于岁月侵蚀的痕迹。做旧的程度需要根据铜鼓的用途和设计要求进行精确控制,既要体现出其历史文化底蕴,又不能过度处理而影响铜鼓的整体质感和真实性。通过做旧处理,铜鼓能够更好地融入特定的文化场景或展示环境,增强其文化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十)调音
调音是铜鼓铸造工艺中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毛坯状态的铜鼓要经过精心的调音,才算真正完成。影响铜鼓音调的因素除了各种金属元素的配比之外,铜鼓的厚薄也起着重要作用。工匠们需要凭借敏锐的听觉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对铜鼓不同部位的厚度调整,如打磨或局部加厚等方法,使铜鼓能够发出和谐、悦耳的音调。在一些重要的祭祀、庆典等场合,铜鼓的音调是否准确、和谐,直接关系到仪式的庄严性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因此调音工序需要工匠们高度专注和精湛技艺的完美结合。
铜鼓铸造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从古代到现代,铜鼓铸造工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古代濮人创造万家坝型铜鼓,后经滇人美化发展出石寨山型铜鼓,铜鼓从简单的乐器逐渐演变为祭祀礼器和权力重器。随着历史的推进,铜鼓文化在广西等地生根发芽,广西出土、收藏、使用的铜鼓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冷水冲、北流和灵山三型铜鼓更是体型硕大、纹饰精美,代表了广西汉代至唐代青铜铸造的最高水平。唐宋以后,铜鼓虽在鼓型、纹饰和使用功能上有所变化,但依然在民间祭祀和打击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像罗明金这样的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用先进的冷模浇灌铸造技艺,不仅能够铸造出巨型铜鼓,还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铜鼓文化。同时,相关文化机构和企业也在加强对铜鼓铸造工艺的保护与研究,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确保这一古老工艺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持续传承和发展下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