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专业心理师的4个实用建议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专业心理师的4个实用建议
宝宝黏人是分离焦虑的常见表现,为什么婴幼期会经历分离焦虑?又该如何帮助宝宝克服这种情绪呢?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详细解析分离焦虑的表现、原因,并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
如何克服分离焦虑?
1. 照顾者的心态调整
不仅孩子会有分离焦虑的阶段,照顾者同样也可能有分离焦虑的表。例如,在与孩子分离时,照顾者可能会感到不舍,担忧孩子受伤、哭闹或产生情绪反应。如果照顾者过度焦虑,敏感的孩子可能会感受到这种紧张不安,进而变得更加依赖。
此外,过度保护的照顾方式可能会减少孩子尝试探索、学习适应以及与人互动的机会。因此,照顾者的心态调整非常重要。无论是离开还是重逢时,都应该保持平稳情绪,适度放手。
2. 给予足够能安全感
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能够有效缓解分离焦虑的情绪。临床心理师陈韻如提到,孩子在开始探索环境时,常常会往前走几步或玩一会儿,然后不安地回头确认照顾者是否还在,或者寻求照顾者的拥抱。这时可以通过照顾者的适时安抚,帮助孩子积累安全感,使孩子日后更有信心面对分离和探索环境。
安抚孩子情绪的方式,可以通过与孩子短暂分离时,持续用温柔的语气与孩子说话,让孩子知道照顾者还在身边,从而感到安心。这也有助于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另外,幼儿在学习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照顾者可以帮助孩子携带熟悉的物品,以满足安全感,帮助孩子安抚自身情绪。
3. 循序渐进地练习
无论是将孩子交给保姆照顾,还是送去幼儿园,分离的那一刻总是很煎熬。陈韻如临床心理师建议,帮助孩子练习独立、缓解分离焦虑,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照顾者可以先温和地带孩子接近和尝试新事物,避免立即强迫分离。
例如,如果要交给保姆照顾,第一步可以让主要照顾者请保姆到家中,让孩子与保姆互相熟悉,一起玩游戏,让孩子有愉快的经历;第二步,照顾者可以带孩子一起到保姆家,慢慢尝试交给保姆照顾,但照顾者仍然在旁边陪同;第三步,照顾者可以先暂时离开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延长离开的时间,让孩子在微小的变动中逐步习惯,体验愉悦的探索或互动经验。
循序渐进的练习,有助于孩子积累成功的分离经验,日后面对分离时更容易适应。
4. 遵守与孩子的约定
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或保姆家等陌生环境,或者对2岁以上的较大孩子,用简单的语言与他沟通,帮助他做好心理准备。例如,事先告知谁会参与、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等,孩子对能预期的事情更容易感到安心,从而提升参与的意愿。
此外,陈韻如临床心理师特别提醒,无论送孩子去哪里,都千万不要不告而别或偷偷离开,因为当孩子发现后,反而会加深照顾者会突然不见的不安全感,造成下次更难分离的情况。建议应该与孩子事先约定,告诉他什么时候会来接,并且一定要说到做到。
虽然开始时孩子可能会哭,但经过反复练习,就会逐渐习惯。照顾者接孩子时,也可以适时鼓励孩子,比如对孩子说:“妈妈不在的时候,你也玩得很开心啊!真棒!”以此帮助孩子增加自信。
婴幼儿分离焦虑时期
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的正常发展过程。一般来说,6至8个月的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的表现,1岁多达到高峰期,2岁后逐渐减缓。
主要原因是6个月后,宝宝的视觉和记忆能力逐渐成熟,能够开始区分主要照顾者和陌生人,并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紧密的情感依附关系。然而,这个阶段的宝宝对“物体恒存”概念还不够熟练,因此,当主要照顾者离开宝宝的视线,宝宝的认知里就会觉得照顾者消失、不存在了,从而导致焦虑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