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书法的三次复兴与成因
章草书法的三次复兴与成因
章草是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形式,它融合了篆书的古拙圆润、隶书的风韵通达、楷书的端庄规正、草书的随性飘逸和行书的快捷简便。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到东汉成熟,再到三国西晋达到高峰,章草经历了辉煌的发展历程。然而,在东晋之后,随着今草、楷书、行书的兴起,章草逐渐走向衰落。令人振奋的是,从元代开始,章草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复兴,每一次都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集古成新:章草第一次复兴
章草在沉寂了近千年之后,终于在元代迎来了第一次复兴。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派书家,通过临摹皇象的《急就章》,直追汉代章草风格,赋予了章草灵动劲健的笔法。赵孟頫的《急就章》《千字文》不仅保持了章草的规则,还融入了自己的笔法和韵味,为当时的章草热提供了摹本。
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元代涌现出一大批章草高手。康里子山的章草刚毅果断,神骏锐利;邓文原的章草精巧细腻,波磔尤重;杨维桢则突破时下的章草艺术表达,形成独特的率真古奥凌厉风格。明代的宋克更是将章草推向新的高度,他的三个版本《急就章》各具特色,体现了入古出新的艺术追求。
二、碑帖融合:章草第二次复兴
清末民初,章草迎来了第二次复兴。在这个时期,书家崇尚“古质”,青睐魏晋的碑字和秦汉的篆隶。章草作为碑学与帖学的最佳结合点,自然得到了复兴。康有为提出“古今之中,惟南碑与魏为可宗”,推动了碑帖结合的新思维。沈曾植、王世镗、王蘧常等书家,通过融合碑帖,开创了章草的新面貌。
沈曾植的章草融汇章草、行草、简牍、魏碑,既有古拙、奇崛、苍劲的一面,又有洒脱、丰腴、灵动的一面。王蘧常则将北碑、周鼎彝等笔法融入章草,形成独特的方正老辣、稳健奇崛的风格。卓定谋的《章草考》更是为章草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流变再造:章草第三次复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章草迎来了第三次复兴。这一时期,章草理论空前繁荣,各种培训、辅导、研讨活动频繁举办。全国书法展为章草创作提供了重要平台,章草入展、获奖率不断提升。启功、沈鹏、佟韦、刘艺等书家为章草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启功先生对章草研究颇深,是通释《平复帖》的第一人。沈鹏主张学习章草要从源头开始,广泛涉猎,融合创新。佟韦主编出版了《中国章草名帖精华》,并形成独特的章草风格。刘艺则培养了一大批章草书家,其弟子陆祖鹤成就非凡。陈新亚、孙克利、孟云飞、张继、谢安钧等书家,各展风采,推动章草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章草三次复兴的成因
章草的三次复兴,既受到书法艺术自身规律的影响,也受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从元代的崇古思潮,到清末民初的碑帖融合,再到当代的文化复兴,章草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古代书法史料的出土或被发现,也为章草书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章草的演进,是在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艺术状态中不断切换。每一次复兴,都是对审美疲劳的突破,对创新的追求。章草的未来,必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时代精神,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