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这类人才需求量翻倍
未来十年,这类人才需求量翻倍
在人机共生的新时代,制造业正迎来一场深刻变革。2025年1月3日,《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布,这是国内首份聚焦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报告。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发布仪式
《报告》通过对联想集团、TCL科技集团等智能制造业领军企业的调研,特别是对联想集团合肥、武汉、深圳、天津四座产业基地的深入实地考察,首次系统性梳理了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这一新兴群体,并重点分析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紫领人才”。
传统产业工人“紫领化”转型亟不可待
作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典型代表,紫领人才正在成为带动制造业转型的排头兵。据介绍,“紫领”是介于传统“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特殊职业群体,广泛存在于智能制造业的班组长、技术员和质检员等岗位,既拥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又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报告》显示,在人才需求数量方面,2022年全国紫领人才总需求约为2500万人,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和智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未来十年紫领人才的总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35年将超过3100万人,占制造业总劳动需求的近四分之一。
在人才学历要求方面,紫领职位中对高中及以下的学历需求呈下降趋势,对大专的学历的需求较为稳定,但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报告》预计,紫领职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将从2022年的28%增长至2035年的57%,实现翻倍。
“紫领”人群画像聚焦四大特征
《报告》首次对“紫领”人群画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紫领人才通常具备四个典型特征:以生产一线为主要工作场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具有广阔的职业成长空间,并拥有相对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对于大学生进入制造业相比较其他行业的优势,工厂HR给出了积累有用经验、有上升通道、工作稳定以及薪资待遇好四大优势。《报告》结果亦验证了以上优势:技术员和班组长表示相比较一线普工更可能继续从事该行业,因其积累了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且智能制造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空间。此外,技术序列以及管理序列的清晰晋升通道也为紫领群体打开更向上空间,例如技术员与班组长均认为其晋升比例高。
当下,伴随人形机器人等新兴技术不断进入工厂,人机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兼具管理创新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交叉型人才,紫领群体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展现出更强劲的韧性和抗冲击力。《报告》显示,班组长及技术员由于其工作涉及管理、技术研发和复杂问题解决等领域,相比较难以被自动化取代。且对于新兴技术的应用,AI技术赋能的持续深化,也进一步巩固了紫领在智能化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紫领模式”重塑新质生产力人才
《报告》分析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紫领人才)的胜任力模型由6个核心胜任力因子组成,它们分别是:业务高效驱动、新质科技接纳、创新学习进取、多元技术融合、人际沟通影响、核心价值引领。该模型的构建,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指引,也为企业人才的招聘、培训和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和方法指导。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胜任力模型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紫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与高校需要合力。“这些年企业转型升级非常快,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很大,‘紫领’一方面需要学校在教学方面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和院校做紧密协作,”中国劳动保障报社新媒体部副主任孙兴伟认为,“紫领”人才项目可能会成为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径。
据了解,早在2021年初联想集团就启动了人才培养项目——“紫领工程”,旨在为智能制造产业培养适应数智化新发展阶段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这也是业内首个由具备“端—边-云—网-智”全要素企业发起,旨在培养多层次、复合型新IT高技能人才的工程。
同时,“紫领工程”也是业内首个集企业内训、供应链上下游人才合作、校企合作之力于一身的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及企业内部培养双重模式,“紫领工程”从供需两侧全面培养复合型高技能“紫领”人才。
基于自身深耕高科技制造业的经验,经过多年的深耕和积累,联想集团紫领人才不断涌现。如报告中展示的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的自动光学检测技术员詹兆君,其从一线操作员起步,历经万能工、组长,最终蜕变为技术工程师。他曾通过对人员的培训、材料方面的异常反馈,设备方面的调试优化,成功降低了自动测试的漏失率,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