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对教育者的启发
杜甫《春夜喜雨》对教育者的启发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咏雨诗,其中的"润物细无声"经常被用来赞美教育者。本文从教育者的角度重新赏析这首诗,探讨其对教育工作的启发。
一、前言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往往因个人价值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千古名作,诗歌用字精妙,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及时春雨的喜悦之情。其中的"润物细无声"一句常被用来形容教育方法。一首咏雨的诗歌为何能与教育产生联系?本文将从教育者的视角重新解读这首诗,寻找其中的奥秘。
二、教育角度的赏析
诗歌开篇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诗人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春雨应时而至,既不早也不迟。如果雨来得太早,作用不大;来得太迟,万物难以得到充分滋润。而当越冬作物从返青到乳熟期,正需要大量水分时,雨适时而至,恰到好处。
这句诗给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也要讲究时机。时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的智力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幼儿智力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强迫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可能扼杀学习兴趣;二是人的理解能力和情商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没有足够的积累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因此,教育应在智力准备和知识储备都足够,且被教育者已尽力突破但仍未成功时进行。这种教育方法正契合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果忽视时机,强行施教,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要么浪费大量时间仍无成效,要么虽最终达到目的但效率低下。因此,教育者必须注重教育时机。在时机未成熟时,教育者应创造条件,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风携雨丝,悄然而至,虽听不到声音,却能滋润万物。这句诗启迪教育者要注重工作方法。教育不应仅靠说教,而应借助各种事由和活动,在生活点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这种教育可以是"身教",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为载体,让被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润物细无声"表明雨虽未形成明显声响,但经过长时间积累,最终达到滋润万物的效果。这给教育者的启示是: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耐心。特别是思想教育,受教育者的想法往往是在长时间积累中形成的,要改变这些想法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此时更应注重潜移默化,猛烈的批评可能会引发反感情绪,反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绘了乌云密布、天色昏暗的夜晚,江上渔船的灯火格外明亮。这句诗可以理解为教育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也可以理解为教育者在恶劣环境下坚守信念的象征。这种坚持在市场经济对教育界的冲击下显得尤为珍贵。
教育方法得当,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者又坚定执着,最终必会收获成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第二天清晨,带着露珠的花朵娇艳欲滴,遍布成都的大街小巷,美不胜收。
三、道法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这首诗仿佛通篇都在讲述教育。从教育规律到教育方法,再到教育者应有的态度,这一切具备后,必然能取得"花重锦官城"般的教育效果。
诗歌只是客观描绘了春雨适时而至及其带来的变化,没有直接谈论"教育",但春雨适时而至、润物无声的规律,与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有许多相似之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由",而应遵循受教育者成长的自然规律,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正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