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合肥!
这就是合肥!
长江之畔、淮水之滨,有一座城以庐州之名穿越千年烟云,成就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向新力”与“烟火气”在此碰撞,“高效率”与“慢时光”在此共生,这就是——合肥。
襟江带淮 “为皖之中”
合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故地,依稀可见,金戈铁马,犹在耳畔。逍遥津之战中,张辽“威震敌胆”的传奇广为流传。
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夜景。
众多影响中国命运的战争,它都亲身经历。从空中俯瞰渡江战役纪念馆,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展示着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阔气魄。
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外景。
合肥的延乔路上,充满回忆与敬意。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告慰两位年轻的英烈——陈延年、陈乔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陈乔年牺牲前留下的慷慨寄语令人泪目。
延乔路街景。
四方食事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拱辰街上,食物进入油锅的嗞啦声,是唤醒这座城市温暖与活力的晨曲。庐州烤鸭、三河米饺、吴山贡鹅、小龙虾……家乡的味道,是一份固守心间的情怀,令人久久不能忘却。
合肥美食——小龙虾。
夜晚的罍(léi)街,合肥人用“走,去炸罍子”表达着热情好客。一条街,因一个字而复活,成为彰显城市文化自信的会客厅。
合肥罍街夜市航拍。
走进三河古镇,石板路、老茶馆、古戏台,每一处都散发着历史的沉香。漫步淮河路步行街,古色古香与现代商业交织,每一步都踏着文化的韵律。
合肥市肥西县三河古镇的古街里有很多居民在此生活,留下世世代代的生活气息。新华社发 李美凤 摄
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悦书房、咖啡馆,成为爱“阅”之人心灵的栖息地。新场景如繁星点点,老地标亦焕新颜。老机场“爆改”成世界最大城市中央公园之一骆岗公园唤醒城市的“沉睡空间”,激发古早与新兴的文化碰撞。
合肥骆岗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合柴1972、长江180艺术街区、新粮仓……这些抖落“工业锈迹”的老厂房,化身公共文化空间,打开城市叙事新角度。
合肥市包河区的合柴1972文创园。
合肥是“养人的地方” 亦是“创新的天地”
半个多世纪前,南迁的中国科大落脚合肥,种下科技立城的第一颗种子。如今,合肥正加快建设未来大科学城,让创新在这里生生不息。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能量、物质、信息,如果一个地方同时拥有这些主导未来的“关键技术”将会怎样?
安徽创新馆。
“人造太阳”装置实现403秒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255个光子操纵……合肥把创新当成生命,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方向。
这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从曾经的“底子薄”到步入“万亿城市”,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构筑起合肥新的“产业地标”。量子科技、先进核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抢滩布局,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正加快孕育。
科技如诗,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九章计算到量子显微,从悟空探秘到墨子传信,每一次仰望、每一步跨越都翻开一页新的篇章。
这是合肥“巢湖明月”新一代算力集群(先进计算中心部分)。
这座城市既古老又年轻,正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态势,绘就着中国创新版图上的新坐标,演绎着科技与人文的美妙交响。
信息来源:新华社微信(张紫赟、宋君毅、李瑜、刘美子、李梦婷) 部分图片来源于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