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暑湿季节量身改造的“补中益气汤”
为暑湿季节量身改造的“补中益气汤”
高温与暴雨齐飞的日子,简直是对“脾胃运化之力”的双重挑战。
热邪本就伤津耗气,暑邪又多会兼夹湿邪,困阻脾土,进而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化生,在高温、暑湿的双重夹击下,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没状态的。
《脾胃论》有言:“脾胃虚弱,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疲软。”
尤其是痰湿体质或平素就会气虚乏力之人,入伏后,更会越发得吃不好,睡不香,白天还没精神,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剂《脾胃论》的作者,为暑湿季节量身定制的“化湿健脾、益气解暑”之方。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之名,包含了两首古代名方。
一首是“含有西瓜翠衣、西洋参”的清热解暑方,此方由喜用药食同源之剂的王孟英所创,又称“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为清代温病学派名家,其方的配伍思路更偏滋阴清热,适合于气阴两虚,但热重于湿,口干口渴,小便短赤,脉虚数,暑热夹湿者不宜选择。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另一首清暑益气汤则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的创始人李东垣之手,后称“李氏清暑益气汤”,此方为“补中益气汤”改柴胡为葛根,合生脉饮、二妙散,加泽泻、青皮、神曲而成,是李东垣专为“元气不足,又复感暑湿之邪”而拟定的夏季除湿健脾方,适合于平素气虚,感暑湿后,出现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吃不下饭、胸闷,自觉身体发沉,舌苔腻而脉虚之人。
而今天我们要来重点介绍的,就是适合于“脾胃虚弱,暑湿内盛”的李氏清暑益气汤。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
清暑益气汤:黄芪6克、苍术3克、升麻3克、人参1.5克、神曲3克、橘皮15克、白术3克、麦冬3克、当归1克、炙甘草1克、青皮1克、黄柏3克、葛根3克、泽泻3克、五味子3克。
——《脾胃论》
我们常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但这显然与五脏、五行无法对应。
负责整理注释《黄帝内经》的唐代名医王冰告诉我们,一年要分五季,夏季之中还有一个长夏,“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
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气候zui为潮湿的季节,脾主运化水湿,负责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故而才有那句“脾主长夏”。
而凡事都讲究个“度”,如果外界的暑湿之气过重,超出了脾脏的运化能力,亦或者是脾胃素来虚弱,元气损伤未复,那么,再赶上这种“湿热交蒸”的天气,就会反伤脾胃,让我们感觉越发地不舒服,睡不好,吃不香,没力气了。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想要摆脱这种困倦疲乏的状态,就要调养脾胃,方法就是清暑益气汤。
1
气津双补
李氏的清暑益气汤,是从“补中益气汤”中化裁而成,方中的核心仍在“调养脾胃”。
方中仍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以陈皮配升麻,疏导气机,恢复升降,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也就是“补中益气”之意。中焦脾胃多气多血,而气血又是同源化生,故而在大队补气药之中,佐入一味和血养血的当归,可起到气血同养,补而不滞的目的。
气能行津,津能载气,暑热季节汗液大量流失,也会让我们有虚乏无力的感觉,所以,清暑益气汤在补气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益气生津”的思想,李东垣师从张元素,故在其方中也能窥见师承的影子,其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的组合就是张元素气津同补的名方“生脉饮”。
2
风能胜湿,健脾除湿
整理好“益气补脾”的思路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化湿邪”。
“风药可以胜湿”,如升麻、葛根、黄芪等“风药”,可以一边“升举阳气”,一边“以风胜湿”,后来近代名医张锡纯的“升陷汤”中重用黄芪,也多取此意。暑为阳邪,炎热升散,容易引起发热、头晕等症,所以,此方中选择味甘,性寒、凉的升麻、葛根,以疏散外邪,解肌退热,又可生津止渴;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夏季的湿邪多偏热性,方中以“苍术、黄柏”相合而成的二妙散清热燥湿,以解除湿困肌肉的肢体沉重之感;
湿热天气,不仅会让我们没力气,还会影响胃口,故而方中配伍了“消积化滞”的青皮和“消食和胃”的神曲,以改善食欲,使水谷精微化生有源。
泽泻就是药性更强的“薏苡仁”“冬瓜皮”,它可以入肾经,清内生的虚火,如六味地黄丸;它也可以治脾胃伤湿,水谷不分,就如胃苓汤、泽泻汤。清暑益气汤中配伍泽泻,则利小便以实大便,引湿热浊邪从下而解。
诸药相合,就是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了,以调养脾胃为主,兼见开胃燥湿之功。王孟英说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虽有“清暑”之名,却没有配伍清热消暑之剂,而无“清暑之实”。
“清暑”可以指清暑药,也可以指清暑邪。
暑为外邪,耗伤正气,脾胃虚弱,无力祛邪外出,而此方可以健脾助运、化湿醒脾,驱散暑湿之邪,又何尝不是一种“清暑”?
适用情况
总结来说李氏清暑益气汤的选择要点就三个字:虚、热、湿。
虚:为脾胃素虚,这是此方适用的基础,而这虚证的来源可以是长时间精神紧张,劳心劳力所致,也可以是饮食不节,饥饱无度,食无定时所致,表现上多以疲劳、气短、乏力、手脚沉重无力,精神不济、自汗为主;
热:可以为暑热可以为湿热,表现上多为口干、口苦、心烦或头晕、头痛;
湿:湿邪的源头多为脾胃虚弱,而内生之时,故表现上多以四肢困倦沉重,口中粘腻,胃口欠佳,排便不规律,小便短黄等。
这三大证候群里面的症状可以或多或少,但基本三者均有就是李氏清暑益气汤的适应人群了,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说几种此方的适用场景。
1
疲劳综合征
人有七情,忧思伤脾,而今工作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学习内卷诸多负面情绪,扰得人们倍感疲累,“忧思伤脾”甚至可以说是这一代人的性格底色,而脾胃功能失调后,也就出现了诸如“湿疹”“过敏”“鼻炎”“胃痛”“抑郁”等等问题。
李氏清暑益气汤虽为治“长夏湿热困脾”之证而设,但其核心组方思路仍在于“补脾、利湿”,故而此方的优势病种之一就是“脾虚湿盛的疲劳综合征”。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一般来说,这类人群会给旁人一种“急性子”的感觉,做事火急火燎,但又慌慌张张,而实际上若问本人,她们则会说“心里着急,发慌、心烦”,平时没事时总觉得浑身肌肉酸疼,就爱在床上靠着,一副缺少精气神的感觉,自觉发热,而测个体温也就37度左右,夜晚睡觉不踏实。
2
脾虚又湿盛
自觉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但偏巧吃了“补中益气丸”还容易上火,大便秘结之人,不妨用用李氏的清暑益气汤。
脾胃虚弱,但服用补中益气丸“上火”,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素体有湿”,而这个湿邪偏于热性,则可以选择清暑益气汤以“补脾利湿”,清暑益气汤本就是“补中益气汤”融入了清热燥湿之剂而成,适合于疲倦又自汗、不爱吃饭又容易口舌干燥、身重、口苦、白带色黄、偶有妇科炎症,舌苔腻或黄腻。
3
湿邪犯表
“脾胃不足,阴血受病,病起于阴,得之饮食居处时值长夏,湿热大胜,而病起”,也就是说暑湿高温只是其病的诱因,而病起的症状可以是“发热无力”“肌肉酸疼”,也可以是“下焦多汗、湿痒”“汗疱疹”或“痱子频发”。
也就是说,长夏季节时,经常有“湿疹”“皮疹”复发困扰之人,也可辨证选择清暑益气汤以化湿健脾。
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暑热气津伤;
若说李氏清暑汤,调理脾胃更健长。
李氏清暑益气汤,我更愿意称其为加强版的“生脉饮”,补气版的“二妙散”,能消暑的“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