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苓桂术甘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苓桂术甘汤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meipian.cn/57e14myc

导读:苓桂术甘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中阳不足之痰饮,如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等症状。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方剂的组成、功效、配伍特点及临床应用,对于中医药爱好者和从业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方剂简介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常见症状包括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配伍特点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

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配伍特点

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

禁忌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附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组成: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温脾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出处:《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方论选录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津于上也。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相关方剂比较

一、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苓桂味甘汤)

证状:心悸,水肿,全身水肿,眩晕,气冲胸之咳。

对应条文:青龙汤下己,多唾口燥,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要略》

二、苓桂术甘汤(心悸,水肿,眩晕,水饮在组织在中焦)

证状:痰饮病,目眩,心悸,短气而咳。

三、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水饮在胃)

证状:心悸,水肿,全身水肿,晕倒晕厥心下悸,水饮在胃,生姜去胃中之水

对应条文:伤寒,汗出而渴,五苓散。汗出而不渴,茯苓甘草汤,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不下悸者,水饮在胃。

四,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汤)(水饮在脐下)

证状:心悸,水肿,奔豚气。

对应条文: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大枣治动悸,脏燥。

五、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胃着汤,苓姜术甘汤)

症状:心悸,水肿,下焦问题,腰冷如坠。干姜散寒去湿,水饮在下焦。多余水分,促进身体健康。

张仲景先生在《伤寒杂病论》中描述了肾着之病,这种病症表现为身体沉重、腰部寒冷,就像坐在水中一样,形状像水状。患者虽然口渴,但并不感到口渴,小便自然排出,饮食如常,病属于下焦。出汗后,衣服会变得潮湿冷硬,而且久久不会缓解。腰部冷痛,腹部肥胖就像带着五千钱一样,甘草、干姜、茯苓和白术汤是治疗此病的代表方。

六、苓甘五味姜辛汤

症状:寒邪犯肺,咳嗽就有痰,咳嗽的厉害,痰泡沫状,很稀,咽喉有点痒,晚上咳的厉害,脉滑,苔白,晚上被没盖好,受凉

痰稀色白为寒像,清稀为饮,(稠厚着为痰)

成为寒饮,寒饮犯肺,导致的病是咳嗽(寒饮咳嗽)原因是脾阳不足或寒饮犯肺。

治疗方案:温肺化饮

方剂:干姜9g,细辛9g,茯苓12g,五味子5g,甘草9g。

方剂演变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加半夏)一→苓甘姜味辛夏汤→→(加杏仁)苓甘姜味辛夏仁汤→→(加大黄)苓甘姜味辛夏仁黄汤

以上药都是脾阳虚引起的咳嗽,应该温肺化饮加减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