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德国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形成背景与政策的定义
浅析19世纪德国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形成背景与政策的定义
德意志第二帝国地处中欧腹地,一直被作为欧洲的战略缓冲区,所以在中世纪时长期四分五裂,而且受到宗教力量的打压。中世纪时期的分裂导致德意志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落后于英法等国。
俾斯麦在德国完成统一之后凭借过人的外交手段建立了大陆联盟体系,"大陆政策"维持了当时欧洲的均衡实现了俾斯麦的战略意图,并且效果显著。让德国经历了20年的和平发展,逐渐成为中欧强国。维持德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可以说是这位帝国宰相的毕生意图。
德国面对如此大的地缘压力和精神压力,依旧站在了欧洲各大国之间,对之前的欧洲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引来强邻侧目。新生的德国面对没有任何优势的地缘环境,以及邻国虎视眈眈的情况,如何巩固统一成果并取得进一步发展崛起,成为考验德国手段的一大难题。
世界政策的形成背景
德国处于中欧腹地,英、法、意、俄、奥匈五个强邻虎视眈眈,刚完成统一的德国完全基本没有对外扩张的空间,在夹缝中生存维持统一的成果都受到极大威胁,周边邻国皆对德国的崛起充满了警惕。
德国在打败奥匈帝国和法国的过程中完成了统一;德国完成统一阻断了俄国向欧洲大陆的扩张。
德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威胁到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拥有迅速打败奥匈、法国的强大军力让世界霸主英国也感到不安。德国在强邻环伺的地缘下崛起既举步维艰又树大招风。
所幸俾斯麦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展现出非凡的外交智慧和强硬的外交手腕,维持了一种欧洲均势,为德国争取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大陆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而言是一项成功的外交政策,将重点放在与其最接近且是宿敌的法国身上,防止法国与其他欧洲大国结盟是主要目标,防止德国进入东西夹击的两难境地。
具体来说,俾斯麦为了孤立法国,深谙平衡之道,灵活运用外交手腕,构筑起德奥俄、德奥意等同盟体系。俾斯麦对德国恶劣的地缘环境有清晰的认知,为了缓解德国本身的安全困境,审时度势将保护德国本土的安全放在首位,暂且将争夺霸权的范围限制在欧洲大陆。避免因为争夺世界霸权与英国发生直接冲突,一旦让英法走向联盟,后果则不堪设想,以德国目前的国力将是无法承受的后果。
俾斯麦体系建立的大陆联盟网络,塑造了较为稳定的欧洲均势,使其周边除了法国外的各大国都对德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使得新生的德国获得较大的外交空间,彻底孤立了宿敌法国。英国为了维持其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需要倚仗德国在黑海海峡的力量遏制俄国;奥匈帝国要借助德国的力量防止俄国进一步渗透巴尔干地区。于此同时,俾斯麦采用较为宽松灵活的方针对待殖民地事务,将主要目标放在牵制占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和法国上,而不是去扩大殖民地范围,与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发生利益冲突。
然而,威廉二世与俾斯麦政见不合,陷入了权力斗争且矛盾不可调和,最终于1890年3月辞职。新的政权由陆军军官出身的卡普利维主政,此人缺少外交工作经验也没有过人的外交智慧,在外交事务方面主要依赖顾问冯·荷尔斯坦因。荷尔斯坦因一直以来都对俾斯麦体系充满不满,认为其自相矛盾之处甚多且执行不易。因此趁机劝说卡普力维进行改革,提出了"新路线"外交政策,放弃了俾斯麦一手塑造的大陆结盟体系。"新路线"第一步就是改变对俄亲善的政策,而是将维护德奥同盟关系放在首位。
除此之外,德国为了孤立俄国,对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事务给予全力支持,这样一来俄国开始与法国接近,并于1892年最终结成了法俄同盟。次年,在德国帝国国会上国务秘书比洛公开宣布:"一个邻国得到了我们让出的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了我们让出的海洋。德国自己却仅剩一片天空,这样的时代只能成为过去,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的阴影下面,也不是要将别人送入阴影,只是要尽力争取与我们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
学界一般将这一事件认为是德国全面使"世界政策"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的标志。
世界政策的内容与定义
"世界政策"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说自从一战结束之后并不少见,对于世界政策的真正内容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曾任德国总参谋长的瓦德西元帅就认为:"大家都认为我们在奉行一种世界政策,但它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说的清楚。"除瓦德西德之外,德意志帝国宰相霍恩洛·希灵斯菲特和国务外交秘书马厦尔也赞同此观点。
事实上世界政策具体含义不清晰这一观点普遍存在于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德国决策层中。世界政策一直以来都面对着来自制定者到执行者的质疑,显然说明不论是在制定还是执行过程中该政策都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界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也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
乔纳森·斯特伯格认为,世界政策是一种心理目标,在俾斯麦退出舞台后,威廉二世和新的政权的执政者更想得到一种威望与认为此可以拿争一片不毛之地为借口而发动战争,将各个潜在敌人都推向对立面,反而促成了反德同盟的团结。
鲍姆嘉特也认为德国领导人对所有国际事务都要进行干预,却没有采取明确的战略目标,似乎仅仅是为了追求威望和话语权之类的东西。根据外交档案材料的分析,"大陆政策"被新的政权摒弃之后,"新路线"政策又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中途夭折,"世界政策"顺势成为新的外交指导政策,并且一直持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乔纳森·斯特伯格和鲍姆加特等人的观点被一些学者所质疑。
如克勒格就认为"世界政策"有清晰的组织和明确的目的,是德国威廉新的政权推行的一系列争夺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的集合。学术界目前普遍认同此种观点。
国内学者也大多持这种观点。邢来顺认为世界政策有明确的内容,主要围绕扩充海军占领更多殖民地展开。徐弃郁则认为德国的建设"大海军"是"世界政策"中最具有实质意义和长远效应的战略,它已经不再是局限于达到目标的手段。而是成为大战略本身的目标。站在"世界政策"制定者威廉二世的视角,其本质内容就是扩充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和国际话语权。
但将"世界政策"与"大陆政策"比较而言,表现出一种不分主次的情况,为了眼前短期的利益同时把多个潜在敌人彻底放在对立面,反而促进了他们的团结。此外,在争取英国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世界政策"的本质是威廉的政权不满足于现状要争夺世界霸权。德国先后在1898年、1900年和1906年通过三个《海军法案》,海军标准逐渐向英国看齐。
在殖民地问题上,由于英法俄已瓜分太多殖民地,而德国崛起较晚,已没有太多殖民空间,只能向南太平洋、中国、北非等老牌殖民国家尚未占据的地盘扩张。除此之外,"世界政策"相较于"大陆政策"塑造的多重同盟体系和大陆均势而言,似乎没有提出具体明确的外交方案和实质性内容,看起来更像是一项对内政策。最重要的是"世界政策"一味将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作为获得国际话语权和实现霸权的依靠,只继承了俾斯麦体系的强权色彩,却忽视了俾斯麦时期重视外交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