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拒绝校园“欺凌”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拒绝校园“欺凌”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781780

校园欺凌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是巨大的,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产生自卑和恐惧心理,甚至可能导致抑郁、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那么怎样辨别自己孩子可能正在遭受欺凌,又该如何应对,欺凌者又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校园欺凌的定义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欺凌者往往在隐秘或四下无人处实施欺凌行为,而当欺凌发生之后,受欺凌者往往会保持沉默,害怕告诉家长或老师引来更大的报复或孤立,陷入恶性循环;身旁的同伴也会因为害怕受报复等原因而不向老师报告,这种现象是普遍的。

受到欺凌后的特征

  • 孩子衣物、书本以及其他个人物品被弄坏、撕裂或丢失;
  • 身体出现淤伤、割伤、擦伤等伤痕;
  • 对上学有明显、较强的抵触心理,经常找借口不愿上学;
  • 选择不合逻辑的较远的路线上学,甚至请求家长送他们上学;
  • 向家长频繁或要超出正常范围的钱;
  • 放学回家后看上去有忧伤、失落、焦虑、害怕,情绪低落;
  • 出现退缩、安静、沉闷不乐、发呆等表现;
  • 出现抑郁症状,不愿参加课外活动;
  • 出现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

遭受欺凌时的自我防护

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尽快地脱离欺凌情境或争取旁观者的支持帮助,寻找老师解决;
注意观察身边同学性格,尽量避免与有暴力倾向的同学进行接触,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放学后如没有家长接送,迅速回家,坚决抵住身边同学、朋友诱惑,不进入网吧、台球厅等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的场所;
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此外,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免受校园欺凌

  • 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
  • 鼓励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能力;
  • 冷静,当孩子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
  • 共情,对孩子所遭受的情况表示非常痛心,而不是责怨、满不在乎;
  • 理解,要宽容对待,不要对孩子产生二度伤害;
  • 安抚,及时处理好孩子情绪,多对孩子肯定和鼓励,为孩子树立自信心。

此外,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对他人进行校园欺凌,必须马上制止,严肃教育,及时告知学校,并陪同孩子对被欺凌的孩子进行赔礼道歉;如果孩子的欺凌行为可能违法犯罪的,要及时陪同孩子到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如果对孩子的欺凌行为的包庇或视而不见,那么你就是孩子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纵容者。

学校和老师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校园欺凌

  1. 救助为主,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校方应立即组织医疗救助、心理干预、司法协助等;
  2. 适度惩戒,对校园欺凌的加害者,校方一定要通报其家长,给予严肃批评教育,绝不姑息,总体原则是确保教育挽救的宗旨,在法律范围内适当惩处;
  3. 快速反应,学校要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发现欺凌事件,立刻制止欺凌行为,开展救助工作,合理处置欺凌事件;
  4. 低调弥补,在处置过程中,校方要从受害人角度出发,多关注受害孩子、家长的利益,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客观回应社会关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