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电影,是对抗无能之苦的重要依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电影,是对抗无能之苦的重要依托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025886

电影,是一门尚且年轻的艺术。究竟是问题造就了电影,还是电影催生了问题?而问题又有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著名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序言中提到:“从事电影的人,并不是人为创造的君王。他是一个人,一个普通的人,他绝望地尝试着,然而又全心全意,将自己感官的颤动展现出来,赋予其一种形式。他既非圣贤,也非英雄:一个普通人而已。”

今天这份书单包含了电影理论、导演访谈、创作手记等精华之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我们展现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深度。我们可以学习到电影制作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影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倾听导演们的心声和思考;更可以深入探索电影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理解电影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字宛如灿烂的群星,为我们照亮通向完美的简朴而又崎岖的小路。”

01 《科波拉现场电影大师课》

[美]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著
王晓宇 译

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亲历了数字工具的巨大进步对电影技术的彻底改变,他坚信这一变革将深刻地影响电影的构思、创作和导演方式。

本书中不仅充满了科波拉生动的传奇轶事,也集结了他在俄克拉荷马城市社区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作坊中关于现场电影实践的宝贵经验。本书是“迷影人”、专业领域人士不可或缺的电影指南,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现场电影”把电影制作带入创造性的新时代的可能性。

02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访谈录》

[美] 约翰·吉安维托 编
史敏 译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塔可夫斯基接受的二十二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多年,涉及这位电影诗人的方方面面:从童年到战争,从亲情到爱情,从事业有成到被迫流亡,从成名初期到生命末期。

在访谈中,塔可夫斯基畅所欲言:对电影与时间的独特解析;对美学的深入思考;对创作与信仰的执着;对流行艺术的不屑;对大众的复杂态度;关于政治、自由、名利、生死的犀利观点;关于女性议题的令人不安甚至不适的言论……

这些访谈仿佛黑白长镜头,记录了他的局促与轻松、诙谐与苦涩、淡泊与傲慢,雕刻了他的电影人生与诗意时光。

03 《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

[美] 理查德·A. 巴尼 编
邵逸 译

大卫·林奇,《穆赫兰道》《双峰》的导演,享誉国际的好莱坞鬼才,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过去三十年里,没有导演能够拍出比林奇作品更引人入胜、更具争议、更令人困惑的电影,也没有导演比林奇更不愿谈论自己的创作。

《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收录二十三篇重要的林奇访谈,时跨三十多年,多篇首译中文。这些也是林奇为数不多敞开心扉、直言不讳的访谈,涵盖他创作与人生的方方面面,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他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对暴力、恐怖、城市、欲望、女性、生老病死、现代人的焦虑等议题的深刻探讨。

电影、绘画、音乐、家具设计;现代却令人不安的纽约、衰败污秽却古老美丽的费城;童年的回忆、荒诞的故事、超现实主义的意象……一切都在林奇难以捉摸的谈话与静默中攫住人心。

04 《昆汀·塔伦蒂诺访谈录》

[美] 杰拉尔德·皮尔里 编
邵逸 译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杀死比尔》的导演,风靡全球的电影鬼才。

这部访谈录汇集了昆汀接受的二十四篇重要采访,时跨二十年,涉及他的方方面面:在音像店打工的穷苦经历,功成名就之后的随心所欲;其电影遭人诟病的暴力场面,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对各种导演与类型片的借鉴;对朝九晚五的工作的不屑,对财富自由的满足,对名气的矛盾心理;对童年、亲情、爱情的记述……昆汀是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记忆力惊人,几乎对整部电影史了如指掌。

昆汀也是极佳的影评人,对自己的电影做出了详尽且独特的解读。导演、编剧、演员,昆汀的身份变化多端;不变的是他对电影的热爱,是他接受采访时生动的面部表情、典型的坏小子笑容、机关枪似的高频笑声,以及烦人又迷人的自负。

05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元素》

[美] 罗伯特·伯德 著
金晓宇 译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以开放的叙事结构和舒缓忧郁的气氛,对当代欧洲电影风格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无可代替的地位。然而,他的名字在有关电影的通俗和学术著述中都出奇地罕见。

罗伯特·伯德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堪称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世界的入口,伯德窸窣翻动着难得一见的俄语文献,追溯那些尘封的岁月,然后带领读者穿越电影世界中一条条幽深的密道,凭借“土、火、水、气”四种电影的元素忽明忽暗的光亮,探寻一个个神秘诡谲的角落,时不时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本书涉及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论述范围广,资料翔实,内附一百多幅珍贵影像,书后更有长文导读。在这里,你面对的不是晦涩难懂的电影,而是引人入胜的解谜游戏。

06 《总体屏幕》

[法]吉尔·利波维茨基
[法]让·塞鲁瓦 著
李宁玥 译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超现代的阶段,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超电影。超电影呈现出三大基本逻辑,即夸张化、影片时空的去限制化以及时空形式的复杂化、自我指涉,由此又构成了三种影像概念,即过度—影像、多路—影像、距离—影像。

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电影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冲击与威胁——电视、广告、信息屏幕、娱乐屏幕(电子游戏/MV)、表达屏幕(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电影的类别身份和符号身份被置于危机之中。然而我们见证的不是电影的没落,而是在这种媒介文化中超电影逻辑和精神的全面扩张,它渗透到各种媒介之中,世界从此被建立在电影—风格之上的影像所塑造,存在从此成为一种电影—生活。

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电影和媒介文化、诊断今日全球的状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07 《摄影与电影》

[英]戴维·卡帕尼 著
陈畅 译

《摄影与电影》以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的一张宣传剧照为起点,分析卢米埃兄弟、安东尼奥尼、戈达尔、诺兰、沃霍尔等导演与布尔津、沃克、沃尔、雪曼等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性、叙事、先锋艺术等角度,挖掘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摄影与电影两者间互为启发、不可分割的关系图谱。

本书荣获由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及《视觉和声音》杂志(Sight & Sound magazine)赞助的2009年“和/或图书奖”(The And/Or Book Award),同年还获得克劳斯瑙-克劳斯图书奖(the Kraszna-Krausz Book Award)。

08 《电影书写札记》

[法]罗贝尔·布列松 著
张新木 译

本书为法国著名电影导演罗贝尔·布列松的著作,是作者关于“电影书写”思考片段的汇集。

在这部格言集中,作者对电影艺术(cinématographe)和电影(CINEMA)进行了区分,认为电影不过是拍照的戏剧,而电影艺术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写作形式,通过剪辑造就了一种由动态画面和声音构成的艺术作品。相应地,作者也区分了模特(modèle)和演员(acteur),主张使用模特,即从未参加过表演的非职业演员,拍摄电影。

09 《电影的虚拟生命》

[美]D. N. 罗德维克著
华明 华伦 译

当制作与观看电影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变成一种过时现象。随着作为媒体的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以及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出现,电影——以及电影研究——将会如何?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这本书中,D. N. 罗德维克思考了胶片电影的命运以及它在21世纪电影制作与观看的美学与文化中的角色。

在这里,罗德维克提出和考察了与其他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体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的,对于电影消亡的三种不同批评反应。他认为,电影在虚拟艺术的系谱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当胶片电影消失的时候,电影继续存在——至少是在1915年以来好莱坞创造的叙事形式中。

罗德维克还发现,大多数所谓“新媒体”是根据电影的隐喻塑造出来的。他的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数字技术是如何像其之前的电视和视频一样,服务于将电影作为20世纪成熟的视听文化加以保存——以及,在同一时期里,它们是如何为一种我们只能开始辨认其轮廓的新的视听文化的出现做准备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