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黄英》:菊花精灵与新女性的智慧
《聊斋·黄英》:菊花精灵与新女性的智慧
在《聊斋志异·黄英》中,菊花精灵黄英显然是一位能脱贫致富的新女性。在《聊斋》四篇人与花仙相恋的故事中,黄英最贴近人性,颇具经商智慧。
黄英取自黄花之意,黄花是菊花的别称。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爱好东篱采菊,南山饮酒,曾作诗说:“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象征隐逸、清高、凌霜斗寒,蒲松龄沿用了这一典故,借物抒情。
《黄英》这个故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愈加繁荣,江南地区已出现了商业文化圈,重农抑商思想有所削弱。不少家庭在科举及第无望的时候,会选择经商,蒲松龄的儿子就在科考未中后去经商。对于儿子的选择,蒲松龄的内心也很矛盾,这种矛盾也体现在小说里。
安贫乐道
《黄英》讲述了爱菊成癖的贫寒书生马子才与菊花精灵黄英和陶三郎姐弟的故事。黄英姐弟姓陶,自称陶渊明的后裔,沿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马子才和陶家姐弟同样爱菊,思想意识迥异。
河北顺天的书生马子才以陶渊明自诩,追求东篱采菊的生活,蒲松龄介绍说:“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千里不惮”,马家世代喜好菊花,到了马子才,尤爱菊,他为了购得佳种,不惜奔波千里。
马子才有才学,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他说:“君子固穷”。然而,马子才是一个失意文人,功名无望,只能在自然美景和饮酒中寄托情怀,菊花是他的精神寄托,他因此爱菊成癖,安守清贫生活。陶渊明归隐田园是性情爱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无法在黑暗的官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索性回归田园。
马子才去金陵选购花种,路遇菊花精灵黄英姐弟,弟弟陶三郎“丰姿洒落”,姐姐黄英是“二十许绝世美人也。”菊花精灵深谙艺菊之道,因为有共同爱好,马子才和陶生相谈甚欢。陶生说他们姐弟要去河北寻找住所,马子才有至诚、豪爽的一面,欣然表示自己虽然家贫,茅屋可以居住,如果陶家姐弟不嫌弃,就来他家里,这样不用麻烦再寻找其他地方。
陶三郎向坐在车里的姐姐禀告,黄英说不嫌弃茅屋简陋,院子要宽敞。院子宽敞才能种菊花,马子才承诺没问题。到了马家,陶家姐弟住在南院,马子才和妻子吕氏住在北院。菊花精灵精通种菊、艺菊,陶生每天来到北院帮助马子才培植菊花,能让已经枯了的菊花重放生机。
看起来,陶家很穷,每天和马子才一起吃饭饮酒。马子才的妻子吕氏很喜欢黄英,经常拿出一升半升的粮食接济他们。文中对吕氏的着墨很少,却也能看出她是一位善良的贤妻,尽管家贫,还不忘接济别人。黄英能言善谈,经常去吕氏的房间和她一起做针线。
菊花精灵有不同于凡人的智慧,陶生向马子才提出卖菊谋生的建议。马子才对此很鄙视,说:“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认为卖菊是对菊花的侮辱。陶生笑着说:“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马子才和陶生的不同观念是封建保守文人和商人的思想观念冲突,两种思想碰撞也反映出蒲松龄的矛盾心理。
从此后,陶家姐弟不再来马子才住的院子吃饭,马子才扔掉的“残枝劣种”都被陶生捡回去培植成了稀有品种。不久,陶家姐弟在南院精心栽培的菊花将开放,门前像市场一样热闹,马子才看到来那里买花的人络绎不绝,那些菊花都是从来没见过的奇异品种。马子才对陶三郎心生厌恶,想和他绝交,恨陶生私自藏有菊花良种不让自己知道。现代读者朋友难免对马子才的思想意识感到不可理喻,从时代背景来看,马子才这种观念是儒家思想和重农抑商的产物。
安守清贫的马子才鄙视陶生贪财,来叫门,还想责备他一顿。陶生旷达友善,性格飘逸,不求功名利禄,热爱艺菊,靠卖菊花发家致富,思想观念比马子才先进。他热情邀请马子才进门,为他端来上好的酒菜,烹饪美味的菜都出自黄英之手。马子才问陶生:“你姐姐为什么还没出嫁?”陶生回答还不到时候,要等四十三个月,没有告诉马子才具体原因。
陶生勤劳聪慧,将家里种植的菊花装载了好几车,离家外出经商,来年春天从南方回来,在城里开了花店,十天就卖完了所有从南方带来的奇花异卉,然后继续栽培菊花。陶家脱贫致富,盖起了高楼,过上了舒适的生活。
耻以妻富
马子才的妻子病故了,他托人向黄英提亲,黄英笑着答应了。一年多以后,外出经商的陶生没回来,黄英在家指导仆人栽培菊花,她的经商能力不输于弟弟,卖花赚的钱用来与商人合股做生意,在村外买了二十公顷良田,将宅院修建得更壮观。黄英姐弟不仅是种菊高手,而且是商界精英。
一天,广东来的客人捎来陶生寄的信,信中嘱咐姐姐黄英嫁给马子才,日期正好与他们那次把盏言欢相隔四十三个月。马子才很惊讶,问黄英将聘礼送到哪里,黄英表示不收彩礼。因为马子才的住房太破旧,黄英想让马子才来自己家,像招赘。
马子才当然不会同意入赘陶家,黄英就在南院和北院的隔墙上开了个便门。蒲松龄说马子才“耻以妻富”,让黄英为南北院各立账目,以免混淆。很多读者朋友们认为马子才真是大男子主义,在封建社会,安于清贫的文人马子才有这种想法很正常。
因为家里需要用的东西都是黄英从南院拿来的,马子才又让仆人一件一件地送回去,告诫仆人不要再拿南院的东西。然而,十天后又混淆了,马子才很苦恼。黄英笑着说如此追求廉洁,不免太劳心了。马子才心生愧疚,不再过问,开始听从黄英的安排。
黄英召集工匠,重新修建房屋,将南北院的楼房连成一片,无法再分界线,马子才没能制止黄英重修房舍的规划。宅院重建后,黄英也答应马子才不再种植和卖菊花了,坐享之前积累的财富。夫妻双方其实都有妥协,而古代很多商人在积累了一定财富后也会停止经商,开始坐享清福。
妾不能贫
《聊斋志异》真的是“几分幽默,几分诙谐”,家境富裕了,马子才却心里不安,对黄英说:“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认为自己守了三十年的清德被妻子破坏了,靠裙带吃饭,毫无一丝丈夫气,人们都希望富贵,他却希望贫穷。
黄英的回答很有主见:“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我不是贪得无厌的人,然而,生活所用至少要丰盈,不能让千年以来的人都说陶渊明是贫贱之人,百世不能发迹,我作为陶家后人,要为祖先解嘲。)她表明“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
黄英让人为马子才在园子里盖了一间茅屋,派美丽的婢女侍奉马子才,马子才这才安心。过了几天,马子才“苦念黄英”,让黄英来茅草屋,黄英不肯来,马子才不得已,又回到豪宅,每隔一宿来一次。黄英笑着说:“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子才自己也是苦笑,只好与妻子合居。
后来,马子才去金陵,适逢秋菊绽放,他遇到了陶三郎,三郎在这里开了一家花铺。马子才苦求三郎回家,三郎开始不肯,马子才说:“家幸充盈,但可坐享,无须复贾。”三郎降价卖掉所有菊花后和姐夫回家了。三郎回来后大修亭园,也放弃了经商,不再结交他人,经常和姐夫饮酒下棋。陶家姐弟改变了马子才迂腐的观念,而他们听从马子才的建议,放弃经商也令人惋惜。
陶三郎在一次酒醉后现了原形,化作菊花。马子才很惊骇,告知黄英,黄英给弟弟盖上衣服,让马子才别看他,第二天,陶三郎又变回人。马子才虽然有守旧思想,迂腐可笑,令读者忍俊不禁,他也有清高、至诚、重情义的优点,比常大用强,知道黄英姐弟是菊花精,他“益敬爱之”。
陶生再次酒醉,马子才学着黄英那样给他盖上衣服,在一旁守护,结果菊花枯死,陶生死了。黄英知道后说:“你杀了我弟弟!”她将这枝菊花埋在花盆里,每天浇灌,九月开出粉色的花朵,散发着酒香,取名“醉陶”。陶生死后,马子才也非常悔恨,不过夫妻并没有反目成仇。
不疑不弃
蒲松龄说:“黄英终老,亦无他异。”黄英一直到老,都没有异于常人的事,没有现原形,也没有施展神奇的法术。在结尾,蒲松龄借异史氏之语感叹:“青山白云人,遂以醉死,世尽惜之,而未必不自以为快也。植此种于庭中,如见良友,如对丽人,不可不物色之也。”(唐代自称青山白云人的傅奕酒醉而死,后人惋惜他,却依然将饮酒当作生平第一乐事。将醉陶这样的菊花品种栽培于院子里,就像和好友见面,如同面对丽人,不可不寻求。)
《黄英》中三个主要人物各有亮点,勤劳经商致富,创新精神值得称赞。马瑞芳老师评价《聊斋志异》说:“《香玉》和《黄英》都写不疑不弃,《香玉》写的像是初恋,热烈而执著,……《黄英》似乎写经过漫长岁月后夫妻感情的深厚而醇香,平淡之中见绚烂,就像飒飒秋风中不怕霜打的悬崖菊。”
《黄英》这个故事没有过多浪漫主义色彩,却耐人寻味,洋溢着新思想,塑造了黄英这样的新女性形象,风格高雅,散发着菊香。读这个故事,也仿佛看到了无数珍奇美丽的菊花,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