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武侠旗手”黄易
“九十年代武侠旗手”黄易
黄易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创作理念著称。从《寻秦记》到《大唐双龙传》,黄易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渊博的文化知识,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创了"穿越"和"玄幻"类小说的先河。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为动人的事。而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动人的历程与经验,成功失败并不重要,但其中奋斗的过程才是最迷人之处。——黄易《大唐双龙传》
黄易(1952—2017),原名黄祖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求学时修习中国传统绘画,曾担任过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负责促进中西文化间的交流。1989年前后,黄易辞去艺术界工作,专心从事武侠小说创作。2017年4月5日,因中风于医院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黄易的小说创作被分为两大系列:异侠系列和玄幻系列。其武侠小说以长篇居多,《寻秦记》(1994)近二百五十万字,而《覆雨翻云》(1992)、《大唐双龙传》(1996)、《边荒传说》(2001)都长达数百万字。中短篇《破碎虚空》(1988)、《荆楚争雄记》(1990)等书亦大有可观。
黄易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席卷港台,受到当时青年读者的追捧,售量达百万册以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黄易的作品也风靡网络。黄易写作习惯是每月出版一集,每集十余章,香港的书一面世,就有爱好者扫描上传网络,在《大唐双龙传》(1996)、《边荒传说》(2001)畅销期间,每月的中旬,都有无数的网友在电脑前等待黄易小说的更新,期盼先睹为快。
黄易的武侠小说可以很明显看到金庸和司马翎作品的影响,这与古龙、温瑞安将现代主义手法引入武侠小说的创作思路大为不同。黄易的作品反映出武侠小说对于传统风格的复归,呈现出新古典主义的味道。
黄易在其写作过程中,借鉴了金庸的武侠与历史相结合的写法,但在展开情节时,他把人物历险作为其中的线索,使虚幻与历史有序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画卷。
黄易主修艺术,涉猎庞杂,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有关术数、星相、机关等方面的东西,但是不像其他武侠小说作家写得那样玄妙,而是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在《大唐双龙传》(1996)中,黄易曾经花了很多篇幅提及“玄学”,如“四九之数”“梵我如一”等,但是这些元素经过黄易在书中的解释,简洁明了,并不十分神秘,更能令当代青年人接受。
黄易对武侠小说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
武侠小说是中国的科幻小说。它像西方科幻小说般,不受任何拘束限制,无远弗届,驰想生命的奥秘,与中国各类古科学结合后,创造出一个能自圆其说的动人天地。在那里,我们可以驰骋于中国优美深博的文化里,纵横于术数丹学、仙道之说、经脉纹理、诗歌词赋、琴棋书画、宗教哲理,任由想象力作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深思,与历史和人情结合后,营造出武侠小说那种独有的疑幻似真的小说现实,追求难以由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得到的境界。
黄易深入地展露了他对“武侠”的理解。《翻云覆雨》(1992)中的“唯极于情者才能极于剑”、《破碎虚空》(1995)中的与天地合一,飞马升逝,都可以说是黄易自身对“武道”境界的向往与领悟。相对于醉心于武道的阐释,《寻秦记》(1994)走的是另一条路径。当他将武侠和科幻结合,推出主角“穿越过去”的《寻秦记》(1994)后便一举成名。
黄易的武侠小说,每一部都有具体历史设定,但与梁羽生、金庸等人依托历史,文学化地虚构“武林大势”不同,黄易的作品中明显淡化江湖,将笔锋转向在历史的大潮流中坚持自我抗争的小人物。黄易的武侠小说融入历史背景,将虚构人物的历史恩怨作为具体的情节,或者直接把历史人物作为主角,来编造相应故事。其采用最多的方式,还是虚构人物作为主角,在书中会出现一系列历史人物或者是相关事件,呈现出历史真实的效果。
黄易的小说将主人公的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武侠人物与历史人物身份之间的距离迅速缩短,不是历史人物进入武侠小说成为点缀,而是武侠人物直接左右历史进程,这种深入性是前所未有的。《寻秦记》(1994)中写项少龙在战国争雄时造就了秦始皇,结尾时神来一笔,项少龙的儿子居然是“项羽”!《大唐双龙传》(1996)将书主之一的寇仲描述成一个可以与李世民抗衡的重要人物。
黄易说过:“历史是武侠小说'真实化’的无上法门,如若一个棋盘,作者要做的便是如何把棋子放上去,再下一盘精彩的棋局……对我来说,抽离历史的武侠小说,特别是长篇,便失去与那时代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天赐良缘。”
黄易在尽力渲染历史环境和历史氛围的同时,却将武侠小说“门派”的传统作用逐步淡化。宏大的历史叙事结构,也催生了黄易小说的字数,与前辈武侠作家数十万字的篇幅相比,黄易的每部武侠小说差不多都超过了百万字的篇幅。因此,传统的复仇模式和正邪对决模式已不足以撑起整个小说。
从黄易的作品来看,其小说人物关系网空前复杂。其一,就是要把最具有 代表性的场景选入其中,展示出所有势力的代表,并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 系体现出来。其二,在描写眼前场景时,不忘天下大势,通过人物的语言来体 现时代的动荡发展。黄易小说中会有很多人物,《大唐双龙传》(1996)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人,从霸主枭雄到地痞流氓,人物身份概括了社会的所有阶层,整个故事也因计多时人生轨迹而显得丰富多彩。
黄易小说的另一个巨大特色是将“玄学”的哲学概念渗入人物的内心追求。这与金庸、梁羽生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固然大为不同,与古龙笔下人物追求个人自由的浪子人生也没有太大交集。
玄学由于对具象人生之外的目标加以关注,所以具有一定远见和脱俗的思想。这种超越现实、追寻理想的唯美气质就特别容易与艺术合流,中国的文学史上众多的理论和作品可为明证。
黄易小说吸收了玄学的人生趣味与追求、生命观念与体认、哲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创出武侠小说中一种人物新的追求目标。这些表现,在具体的人物身上都是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如浪翻云对现实产生的怀疑,厉若海自觉地使自我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庞斑以自我作为目标,以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或者如跋锋寒时时把自我从当前所处的环境分离出来,从一个新的高度对自我进行反省。黄易小说的人物一方面融入时代浪潮中,另一方面,也一直以“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我,并对自我的个体存在进行反思。这种生命的自觉性,在此前的武侠小说创作中是不曾出现的。
玄学追求玄妙、玄远境界,“为了感受宇宙的存在以及人生的价值”,所以 黄易将武侠小说中的“武”与“道”保持同一高度,武技不只是一种途径,甚 至还可以说是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就是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最终目的就是要破解人生的方向,所以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黄易的小说里,“心法”成了武功提高的关键。但这个“心法”与之前武侠小说所阐释的“心法”迥异。黄易的“心法”是对于天地人生的理解,理解境界的高低便代表着武道的高低。
黄易也有其庸俗化和功利性的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作者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的需要,因此人物形象相对比较单一,特别是在女性刻画上相对比较模糊,这主要是由香港巨大的商业性所带来的。
同时,黄易的小说通常篇幅较长,故事摊子铺得也较大,而且采用分卷发行的出版机制,再加上作者的才力和精力相对有限,小说情节有些冗长,所以能放开却无法收拢。除此之外,黄易在处理一些细节时显得有些随意,甚至还出现了不少“硬伤”和“漏洞”。
黄易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渊博的文化知识,将历史、宗教、玄学、科幻、战争、谋略等元素融为一体,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武侠世界。小说文本形式更成为后来网络盛行的“穿越”“玄幻”类小说的滥觞,对武侠小说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网络风行时,古今弹指仗汝易穿越;侠坛式微后,世间唯君与我敢冲锋。——温瑞安挽联
文章内容来源:林遥《中国武侠小说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