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姓的起源与发展:从先秦酷吏到现代望族
劳姓的起源与发展:从先秦酷吏到现代望族
劳姓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家族传统。从先秦时期的酷吏博劳,到现代的望族,劳姓族人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不朽的篇章。本文将深入探讨劳姓的多重渊源、发展历程及其分布特点,展现这一古老姓氏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传承。
一、劳姓的起源
(一)源于禽名:博劳的后裔
劳姓的第一个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酷吏博劳。博劳原本是一种小型鸟类,为候鸟性猛禽,古代称其为“鵙”,亦称百劳、浊温,在医药典籍《本草》中称作“博劳”,今动物学书籍中通称“伯劳”。伯劳鸟在民间俗称“胡不拉”,是一种自然生态环境中重要的季节性肉食性鸟类,其主要特点是喙形大、强而利,上喙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喙。其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飞行迅速。脚爪强健,趾有利钩。
由于伯劳的这种特性,人们后来常称凶狠的屠夫为“博劳”,更称擅长使用酷刑的刑官、刑吏为“博劳”或“伯劳”。在刑官、刑吏、屠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博劳氏、伯劳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博氏、伯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二)源于嬴姓:南越王赵佗的后裔
劳姓的第二个渊源出自嬴姓,与汉朝时期的南越王赵佗有关。据唐朝学者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劳氏因其先祖居住在牢山,遂以地为氏而得姓。”然而,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该支劳氏源出西汉文帝刘恒执政时期的南越政权,并非以地名为氏,而是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王赵佗之孙赵眛时年十八岁,在对闽越民族的战争中见祖父赵佗战败被擒,即带兵出战解救了赵佗,并击退闽越兵,立下大功。随后,他又劝祖父归顺汉王朝,史称“赵佗归汉”,为汉王朝立了大功,被汉文帝嘉奖为“双功双劳”,为最大功劳之姓,并以其功劳赐姓,从此,赵眛一族以“赵劳”为复姓,称赵劳氏。
赵眛继位后,称“南越文帝”。今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内发掘有南越文王墓。七十余年后,历经赵婴齐、赵兴,在南越王赵兴执政时期丞相吕嘉反汉,杀第四代南越王赵兴、樛太后和汉朝使者及其两千余护卫汉兵,扶持赵建德为帝。因此,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楼船将军杨仆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两路合兵以海陆夹击,灭了南越政权。之后赵劳氏一族后裔子孙被迫沿海路逃到山陬(今山东青岛崂山)避难。
崂山,在春秋战国时期称牢山,后改称劳山,秦朝时期称山陬海岛,汉朝时期定名为崂山并一直沿用到现今。相传,在秦始皇执政后期,方士徐福(徐市)带领着五千名童男童女出海访仙,为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丹,就是从山陬海岛即崂山海域登船而去,却一去不复返。
在后来的数百年间,居住在崂山的赵劳氏族人一直自为体系,很少与外界社会交往,其族人无法相生相接,曾被时人谐笑为“断族”。一直到三国时期,从其族人、著名宦官劳彦远开始,该支赵劳氏族人才渐渐融入社会中,日渐昌盛。后赵劳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劳氏正宗。
(三)源于地名:江陵劳劳亭
劳姓的第三个渊源出自唐朝时期的江陵劳劳亭。江陵劳劳亭自三国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名,为孙吴国时期所建。江陵,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南部,“劳劳亭”在古代是人们送别之所,特别是在唐朝诗仙李白撰写了《劳劳亭》一诗之后,其名更著。
劳劳,在古代表示非常忧伤。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在千古成语中,亦有“劳燕分飞”来表示人世间的别离之凄苦。李白的《劳劳亭》,史称其为律诗中“最为出人意表的神来之笔”。有人以“劳劳亭”之地名为自己的后代取名、姓,称劳亭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亭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女真族:金国将士的后裔
劳姓的第四个渊源出自宋、金时期金国将士。该支劳氏源出宋、金时期金国军队驻扎在于海(今山东蓬莱)的一部。在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4年),南宋王朝与蒙古汗国联手灭金国之后,于海部之金兵将士由海路辗转流迁到当时鹤山西北部人烟稀少的西江河畔古劳地区(今广东鹤山古劳),隐去女真族身份,后以居邑名称为汉姓,称古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劳氏、古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五)源于蒙古族:排行称谓的汉化
劳姓的第五个渊源出自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蒙古语中,排行第七的儿子称“刀劳”,亦称道伦氏、道老土氏、道伦格日氏、道格失得氏,汉义就是“七、第七”。古代,蒙古族人由于生活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与战争频乃,因此人丁不旺,极少有生育的第七子还能存活者,因此,“老七”是非常宝贵和爱惜的。
在明朝时期,蒙古族中即有以其排行称谓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劳氏,时代沿袭至今。另外,在元朝末期,有一支蒙古族人迁居在浙江劳山,指山改汉姓为劳氏,该支劳氏后来还迁播、繁衍至湖南、广东、广西等广大地区。
(六)源于满族:他塔喇氏的汉化
劳姓的第六个渊源出自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他塔喇氏,亦称他塔拉氏,满语为Tatara Hala,汉义“特别多”,是满族著姓之一,人口众多,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松花江上游二道江流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部)、马察(今吉林浑江西南部)、占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乌苏(今吉林伊通)、伊兰木(今兰州皋兰)、海州(今辽宁海城)、十方寺(今沈阳市西北石佛寺)、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劳氏、谭氏、唐氏、舒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