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60年在华间谍战:从1870年到1945年的秘密战争
揭秘日本60年在华间谍战:从1870年到1945年的秘密战争
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昭和天皇呈递了著名的《田中奏折》,提出了征服中国的战略构想。这份奏折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日本长达60余年对中国进行间谍活动的基础之上。从1870年到1931年,日本向中国累计派遣间谍10.4万人次,投入资金超过9000万美元,建立了3万多个间谍机构。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间谍战历史。
昭和天皇召开《田中奏折》讨论会议
在1927年10月,昭和天皇召集首相田中义一、铃木研究院院长铃木贞一以及多位军部元帅召开秘密会议,讨论《田中奏折》。会上,田中义一提出了“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全面侵华主张。铃木贞一则汇报了日本对中国各方面情报的收集结果,陆军元帅杉山元甚至狂妄地宣称“三个月即可灭亡中国”。
日本首相:田中义一
然而,从1932年淞沪会战开始,日本的“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就彻底破灭,直到1945年最终战败。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1927年的日本有如此勇气和底气提出全面占领中国的战略计划?其决策依据又来源于哪里?
答案在于日本从1870年开始在中国持续了近60年的间谍活动。
1870-1890年:西乡隆盛打响情报收集第一枪
日本最早的间谍活动可追溯至1870年,由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主导。1870年,西乡隆盛派遣陆军大佐池上四郎等人进入中国,初步了解中国情况并制定后续情报收集计划。1872年,池上四郎回国后向西乡隆盛及陆军省汇报了执行成果,并制定了全面收集中国情报的计划。
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
1873年,日本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情报机构“乐善堂”。这个位于汉口的药店在两年内迅速扩张,在四川、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开设了10余家分店,形成了日本在中国最初的情报网络。到1878年,乐善堂下已有3000余名专业间谍和日本侨民,足迹遍布两湖、两广、直隶、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甚至深入新疆、西藏,刺探风土人情、产业交通、关卡兵营、军事要塞等信息。
“乐善堂”在中国的情报收集资料
1890-1895年:间谍战威力显现,北洋水师覆灭
1890年中日战云密布之际,日本开始全力投入对中国的间谍行动。从1890到1894年期间,日本向中国东北、华北及朝鲜半岛派遣了近20000名专业间谍人员及浪人组织,核心任务是对主要军港、军事要塞、军队驻扎地、军火库等重要军事设施进行详细情报收集和地理测绘。
甲午海战前的日本帝国舰队
其中最著名的间谍是宗方小太郎(中文名:关文炳)。他从1890年到1895年一直在中国山东半岛活动,提供了北洋水师全部舰船详细数据情报,并报告了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的实际损失情况,使日本海军对北洋水师情况了如指掌。
日本间谍:宗方小次郎
1901年:世界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间谍机构“东亚同文馆”
甲午战后,日本建立了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间谍机构“东亚同文会”,在上海设立“东亚同文书院”,专门培养日本侨民子女从事间谍工作。据记载,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经常被派往中国各地“实习考察”,收集各类情报。
在上海的日本间谍学校:东亚同文书院
1901年到1945年,“东亚同文书院”在中国“潜伏”了45年,累计培养间谍人员近10000人,几乎全部输送进了中国的政府、军队和大型商业机构中。这些间谍绘制的军用地图信息之详尽,连国民党总参谋长陈诚都感叹“中华腹腋,几为倭人洞悉”。
同压同文书院毕业照
1907-1931年:全面侵华前的最后准备
辛亥革命前后,日本对中国的间谍工作完全由军方直接负责。1907年在大连建立的“满洲铁路调查科”最为臭名昭著,到九一八事变前后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00多名骨干、近10000名外围情报人员的庞大机构。
满铁的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
同时,日本抓住中国北洋军阀进行新兵训练的机会,以极低价格向北洋军队系统内输送日本军事顾问和操兵教练。经过数年渗透,北洋系统内包括袁世凯、孙传芳、段祺瑞、张作霖等军事势力内部都有日本军事顾问的存在。
满铁调查部
结语
日本对中国60余年的间谍活动,其活动之猖獗、持续时间之长、组织之庞大、情报收集之全面、对中国各阶层渗透之深、对各历史阶段关键战争影响之大,是世界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然而,正是这份坚韧和不屈,让中华民族在国破家亡的局面下能够团结一心,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