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解析大脑“分子开关”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家首次解析大脑“分子开关”三维结构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竺淑佳研究员团队在NMDA受体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们首次以原子分辨率解析了内源NMDA受体的三维结构,并揭示了其三种主要亚型及其比例。这一成果于2025年1月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竺淑佳研究员介绍团队聚焦的NMDA受体相关研究。 新华社记者 董雪 摄
在人类大脑的微观世界里,有一类名为“NMDA”的神奇受体,它们就像嵌套在神经突触上的“分子开关”,掌控着学习与记忆等功能的神经信号传递,广泛参与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认知及情绪等高级脑功能调控。
此次研究的突破在于成功获取了内源NMDA受体。竺淑佳研究员解释说,以往学界针对NMDA受体的研究多依赖于“体外异源重组”手段,即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在体外表达重组受体。然而这种人工培育的受体与大脑内天然存在的内源受体相比,存在细微却关键的差异。
内源NMDA受体主要亚型和不同亚基在单细胞转录组水平上的分布。(受访者供图)
获取内源受体的过程犹如“大海捞针”。研究团队历时多年,定制了能识别出该受体的独家工具,从成年大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捕获丰度极低的内源NMDA受体。随后,借助冷冻电镜和人工智能算法,团队对这些受体进行了深度解析。
研究结果显示,成年大鼠大脑皮层与海马区域内存在着3种主要的NMDA受体亚型,分别是GluN1-N2A-N2B、GluN1-N2B和GluN1-N2A,它们在该区域内所占比例依次为45%、35%和20%。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内源NMDA受体的亚基表达和受体组装受到严格的大脑发育时空变化调控。过去三十年来,学界普遍认为GluN1-2B最终会向GluN1-2A单一转变。但此次研究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发现出生时的GluN1-2B会在成年阶段转变为GluN1-2A-2B、GluN1-2B和GluN1-2A共存的复杂模式。
不仅如此,研究还敏锐捕捉到内源NMDA受体与异源重组NMDA受体在糖基化位点等关键细节上的差异,为开发靶向NMDA受体治疗神经或精神类疾病的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原文来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