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流感不是“大号感冒”!经典中医教你有效防治
【实用】流感不是“大号感冒”!经典中医教你有效防治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播速度日益加快,有效预防与治疗流感显得尤为重要。幸运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中医智慧与经验,为抵御流感等外感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
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播速度日益加快,有效预防与治疗流感显得尤为重要。幸运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中医智慧与经验,为抵御流感等外感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经典中医源远流长,不仅强调“治未病”的预防理念,还蕴含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流感是普通感冒吗?
流感,并非普通的感冒,而是一种由流行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全身症状明显的特点,通常有一定的疫区接触史。因此,预防流感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出入疫区,并做好呼吸道隔离。
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虽然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但在特定人群中也可能引发严重得并发症,危及生命。中医认为流感多由“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邪气 ,又被称为 “疠气”“疫气”)”侵袭所致,常夹杂“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尤其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大的时候,人体正气不足,病邪易乘虚而入。现代医学虽然有针对流感的抗病毒药物,但病毒变异快,药物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经典中医在流感的预防和治疗中,以其整体调理、扶正祛邪的理念,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流感不可小觑,预防胜于治疗
面对流感,除了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等常见措施外,中医药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手段。
中医药预防流感的历史源远流长,注重人体正气的提升与环境干预的双向调节。那么,如何用千年智慧来筑牢健康防线呢?
“在空气净化与人体气机调节方面,中医有独特的方法 —— 焚艾闻香,驱疫避秽”
古人善于利用自然之物的药性,以挥发之气净化空气、抑制病毒传播,同时调节人体气机,达到“未病先防”的养生之道。《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时期长安大疫,宫中通过焚烧贡香驱疫,印证了中医“芳香避秽”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现代研究亦表明,艾草燃烧产生的艾烟含有桉油精、樟脑等成分,可有效抑制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可以通过燃烧艾条的方式进行空气消毒,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于胸前(近膻中穴)或于室内悬挂中药香囊,可使药气通过鼻窍吸入,宣通肺气、疏肝解郁,调节气机运行,提升卫气(免疫力)。常用的药材有:苍术、白芷、青蒿、佩兰、藿香、薄荷等,兼具祛湿化浊、醒脾开窍之功,能显著降低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风险。
“在饮食滋养与人体正气培补方面,中医有精妙的策略 —— 药食同源,培补正气”
中医自古有“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认为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许多食材兼具营养与疗愈功效。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不仅能满足日常营养需求,更能调和气血、增强正气,从根源上抵御外邪侵袭。药食同源的食材通过“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作用于人体,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熬煮下述药汤改善体质——
乌梅冰糖水
食材:乌梅30-45g、水1500ml、冰糖少许(口感尽量酸大于甜)。
做法:乌梅加水一起煮,水开后45分钟放糖,融后关火。
功效:生津止渴,降逆化积,适合易上火的人群,能缓解虚火上炎所致的口干舌燥、咽痛发热、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虚烦不眠等症状。
五虎汤
食材:新鲜生姜45g、大枣45g(红枣,掰开不去核)、葱白1-2根(东北大葱,即京葱,取白色那段,去须,每根切成4段,最后15分钟下)、核桃6个(个小的用10-12个,打碎带壳入药)、黑豆30g(黑皮黄心的为佳),加或不加红糖适量以调味。
做法:加水约1000ml,煎煮45-60分钟,分多次频服,或分早中晚3次服,不翻煎。
功效:驱散寒邪,补肾强身,适合平素畏风畏寒、易感冒的人群,可用于:风寒感冒的初期(见喷嚏、流涕即可判断,不用考虑鼻涕的颜色和浓稠);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的晨起喷嚏、流涕为典型表现)。
五指毛桃陈皮煲猪脊骨
食材:五指毛桃100克、红枣5枚、陈皮1-2瓣、猪脊骨300克、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脊骨洗净、飞水,与五指毛桃、陈皮、生姜一起放入汤煲内;倒入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性质温和,益气而不上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十分适合岭南地区常见的气虚夹湿、虚不受补体质的人群。
饮食是健康的基石,切忌盲目进补、跟风食疗,须根据个人体质选择调养方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制定。若已出现明显不适(如持续发热、咳喘),请及时就医,切勿仅依赖食疗延误病情!
“在阳气激发与人体气血畅行方面,中医有绝妙的途径 —— 运动导引,动以养阳”
中医提倡“动则生阳,静则养阴”,适度运动能激发阳气、畅通气血。何为适度?
时间选择:建议在日落前(阳气渐收时)完成运动,避免夜间运动扰动阳气,影响睡眠。
强度标准:以身体微热、微微发汗为度,切忌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易耗气伤阴,反伤身体)。
频率把控:每日1-2次,每次15-40分钟,体弱者可从1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
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凝聚了“天人合一”的中医智慧。这些运动通过舒缓柔和的肢体动作、深长均匀的呼吸配合,以及专注凝神的心法引导,实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调理,既能强健筋骨、畅通气血,又能扶助正气、抵御外邪,是预防流感的推荐运动。
注意:运动后毛孔张开,需及时擦干汗水,避免风寒直侵。老年人或关节疾病选择低强度运动。
“在机体固本与健康全方位守护方面,中医有全面的举措 —— 妙招齐上,固本护航”
在中医“内病外治”的智慧中,足浴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疗法”,可借热力与药效“双管齐下”,实现“上病下治”的独特效果。
将15艾叶和30g生姜(切片不去皮)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后继续煮10分钟,待水温降至40-43℃时,浸泡双脚,以后背微微发汗为度,有助温经散寒,引火归元、平衡阴阳。平时容易乏力的人群,还可加黄芪、党参各20g,补气固表。
注意:糖尿病足、足部皮肤破损者、高血压患者、痛风患者慎用!
值得一提的是,多晒太阳也是中医推崇的免费补品。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中,阳光被誉为“天之阳气”,是自然界最珍贵的补益之源。适度晒太阳,可借助天力补充人体阳气,驱散寒湿,提升抗病能力。现代研究亦证实,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调节免疫细胞功能,降低流感与呼吸道感染风险。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妨走出户外,让身心在阳光下得到充分的滋养。
中医防治流感重在日常调养,唯有将养生之道融入生活,方能筑牢免疫屏障。我们应积极采纳中医的智慧,结合个人体质与生活习惯,制定适合自己的预防方案,从而远离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困扰。
治流感,经典中医不是“慢郎中”
流感本身并不可怕,据全球数据统计,其死亡率不足1%,多数患者病程1-2周即可自愈。但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真相——流感本身死亡率虽低,但其引发的重症肺炎、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却是致命元凶。中国台湾女星大S(徐熙媛)的悲剧提醒我们,流感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体质虚弱者一旦引爆并发症,生命可能瞬间陷入危机。因此,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成为关键。
中医治病的“慢”,常被误读为“起效迟缓”,实则是针对慢性病的整体调理需时较长。而对于流感这类外感急症,经典中医强调“快速截断-防传变-愈后固本”的策略,其疗效往往迅速而显著。
经方截断,阻断病势传变
《伤寒论》由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疾病的专著,因其源自经典、疗效卓著,故被尊为“经方”。从东汉伤寒大疫到近代流感流行,《伤寒论》中的113方至今仍是流感治疗的“急救手册”,常能“一剂知、二剂已”,阻止疾病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
比如——
发热汗出、头痛怕风(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服用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发热无汗、肌肉酸痛(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服用麻黄汤可促使发汗散寒,解表驱邪,汗出后热退身安;
高热咳喘、痰黄黏稠(邪热壅肺,肺失宣降):以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快速控制呼吸道症状;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邪犯少阳,寒热往来):选用小柴胡汤调和表里,迅速缓解寒热往来之症。
……
然而,尽管这些方剂在临床上被证明有效,但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都有差异,且治疗过程中需要辨证施治。因此,建议在使用这些经典方剂之前,务必咨询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治,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出现误诊或不良反应。
外治急救,透邪气于体表
对于服药困难或需协同增效者,中医外治法能立竿见影。
比如——
刮痧拔罐:沿膀胱经刮痧拔罐,助邪从表解,减轻头痛身痛;
刺络放血:少商、商阳穴点刺放血,能缓解咽喉肿痛、高热惊厥;
针刺艾灸:针刺或艾灸风池、风府穴,能疏风解表、退热止痛;
中药灌肠:使用大承气汤灌肠,助通腑泻热、祛积导滞,可缓解腹胀便秘、高热咳喘;
小儿推拿:通过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穴、清天河水等可发汗解表,清热退烧,是安全、无创、易操作的绿色疗法。
……
中医外治法远不止于此,还有火龙罐、火龙灸、药浴、熏蒸、按摩、贴敷等诸多疗法,通过由表及里,内达脏腑的手段达到治疗目的。在临床应用中,倡导因人而异,让每一位患者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
随证变法,动态调整干预
中医不拘泥于“一方到底”,而是随证变法。流感初期,治疗以疏风解表、祛邪外出为要;中期就转为清热化湿,截断病邪入里之路;恢复期则着重益气固本,以防疾病复发。
对于流感合并其它危重症,经方可与现代医学形成互补,相得益彰,比如,四逆汤联合机械通气,可治疗呼吸衰竭,回阳救逆,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参附汤与免疫制剂共用,可治疗免疫功能低下、重症肺炎,益气救脱,有效遏制病毒扩散、细菌感染,降低器官损伤;破格救心汤配合血流动力学支持,可治疗感染性休克或多系统器官衰竭,温阳固脱,帮助患者恢复心肺功能,稳定生命体征。
经典中医讲究因人、因地、因时“三因制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状况以及环境因素,辨证施治,灵活用药,常能“快准稳”地治疗流感。与其等到重症时焦头烂额,不如在疾病初起时借中医之力,护生命周全。
需要强调的是,流感并非“小病”,每一次感染都是对正气的消耗与劫夺。《黄帝内经》警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使症状消退,病毒侵袭时对脏腑气血的扰动,仍可能埋下“余邪未净、正气暗损”的隐患。尤其对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反复流感易致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肺纤维化、神经系统损伤、心脑血管意外等发生,甚至导致体质“滑坡”,形成“一病体愈虚,再病势更重”的恶性循环。中医药虽在治疗流感上疗效显著,但其核心智慧始终在于“未病先防”——与其病后调治,不如固本避邪。
立春了,万物复苏,乙巳蛇年正式开启,笔者在此呼吁大家一起来行动,“春日虽暖,流感未歇,让我们从今日起践行中医智慧,筑牢健康防线”。
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却也是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旺盛的时期,请牢记中医箴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以愉悦的心情守护好自己与家人,方能不负春光!
本文原文来自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 黄秋媛、陈滢滢、王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