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 | 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顺序法则重构电影三重主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海上钢琴师》深度解析 | 我已经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了,顺序法则重构电影三重主题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11/01/74675995_1120031873.shtml


《海上钢琴师》传奇上映海报

《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其实很简单,采用传统的好莱坞叙事法则,从一个落魄的小号手,慢慢地展开故事的主人公1900简单又传奇的一生。他是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存在过的人,从一个新的世纪开始,带着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这个世界。当我们还在努力寻找生命意义的时候,1900却活成了我们心目中,乌托邦的形象,勇敢而坚定,自由决绝而悲伤。

传奇开始:一个不真实的故事

在解读这部电影之前,作者特意从网上买来《海上钢琴师》原著。作者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原著中,除了《海上钢琴师》之外,还有被《泰晤士报》赞誉为“文学瑰宝”的《丝绸》。两部作品都算作中短篇小说,创作风格极其后现代,更多的行文方式,带有西方歌剧剧本的错觉。半天的时间,两篇小说很快读完。再把原著电影看了一遍,感觉很特别。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显得一点儿也不真实。

很多人去质疑1900是否存在,是否能在没有人手把手教育的情况之下,成为名扬世界的爵士乐钢琴大师,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即便是贝多芬,也是在五岁的时候,被父亲带到钢琴工作室,逼着他开始学钢琴。哪怕当代国内强如郎朗,也是钢琴培训机构出来的产物。这里不是为机构证明,音乐这玩意,九分天赋,一分努力。

在往返于欧美两地的邮轮弗吉尼亚号上,1900年的第一个月,锅炉工丹尼在头等舱捡拾烟头时在钢琴上捡到了一名弃婴,起名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我们注意到,1900的婴儿箱上面写的名字,叫雷蒙斯,这也许是他的父母给他留下的名字。我们可以想象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样一种状态。

也许某位钢琴家与女友偷情,而女友一个人回到美国,在船上生下1900,可惜不敢把孩子带回家中,便遗弃在弗吉尼亚号。作者更认为1900的父母是可怜的移民,实在养活不了孩子,而选择遗弃罢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传奇诞生在这艘巨大的游轮上。1900八岁时,丹尼在一次事故中,被铁钩击中,不治身亡,1900再次成了一个孤儿。

小1900是全船船员的宠儿,无论是船员、食堂的大厨、医院的工作人员,对待这个精灵一般的弃儿,视如己出。只不过,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没有家人。官方的材料里,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录,他属于哪里?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一次无意中,1900不小心闯入了头等舱。头等舱中欢腾的乐曲吸引了1900的注意,隔着一层玻璃小小的1900将目光定格在了钢琴上。这是他在电影里,第一次听到音乐。我们注意到此刻的画面构图,是虚实相间的。里面的世界对1900来说,是如此的虚幻,而1900自己,却是真实的存在。这也许是导演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是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外界。

一个夜里,船长睡得正香,被助理叫醒。躲藏了20天的1900现身了,全船的人都被一阵极优美却又从未听过的钢琴曲吸引,闻声而来的众人只看见从未学过钢琴的1900坐在钢琴前轻摇着小腿,随意的弹奏着,音符从他的指尖自然的流出。在此之前,善良的船长写了一封信,希望把1900送到州孤儿院,让他过上正常的生活,可是1900已经把这里看做自己的家,为此,1900躲了起来。“Fuck zhe regulations!”生气的1900这样回到。整部影片从这里开始1900打开了他的钢琴天赋,这位音乐奇才即将开始他极富争议的一生。

现实世界禁锢着每个人的自由,无论是观念、规矩、角色的锁夹,牢牢地绑住了每个人。却因为1900的这打破常规的性格,他不在乎规矩,对俗人锁滋生出来的虚荣、攀比、期待和认可,在1900的意识里,一点儿也没有。这或许是导演对如今这个年代的一种集体意识的反抗,一种自由向往的憧憬。

传奇启幕:忘我的舞蹈时代

在电影中,作者最喜欢的是初上弗吉尼亚号的小号手麦克斯·图尼,来到了这艘游轮上。从他被轮船摇晃而晕船中可以看出,这应该是落魄的他,第一次为了梦想,奔赴远程。而图尼更是全篇带动节奏最关键的人物。我们看到他上船前面试,即便是身无分文,像极了《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凭借着自己天才的小号技巧,赢得了面试官一直的认可。所以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即便生活狼狈不堪,更要努力的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哪怕是那个世纪刚开始的阶段,所有人还是靠着一技之长,顽强地生存。

《海上钢琴师》里作者最喜欢的片段之一。麦克斯走出房间,左右摇晃,此刻外面的海浪翻滚,游轮颠簸不平。而1900却在泰然自若地弹奏钢琴。他将制动松开,任由钢琴跟着船的节奏,船跟着大海的节奏,在豪华空旷的宴厅中,在镀金的法式地板上来回穿梭,1900则坐在钢琴前即兴创作了一首华尔兹舞曲,带着坐在身边的麦克斯与海共舞,这也成为了整部电影的经典一幕。这是不是导演对全面最完美的注解?无论是身居何处,是鲜花是掌声还是谩骂,他照样能够坦然自若,成为大海中最疯狂的舞者。

最终,他们冲破落地窗,滑过走廊,直接撞进了船长的房间,受惊的船长罚他们去铲煤,也正是这段经历促使1900与麦克斯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接下来两段船舱里的反差,一段是头等舱里演出,一段是三等舱的演奏。这代表两种阶层的生活游走,对于1900来说,随性的风格,太难得了。

在头等舱演出时,1900总爱随性创作,这让小提琴手眉毛哥伤透了脑筋(电影原声:Nineteen Hundred's Madness N.1)。然而这段电影原声,却让头等舱的上等人,意犹未尽,爽感十足。但只有在三等舱,1900才会弹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人们也总是会把他围的水泄不通,甚至有参议员委屈自己坐三等舱只为听到1900的音乐。(电影原声:Study For Three Hands,Danny's Blues,Tarantella in Third Class)。好友麦克斯静静地在一旁欣赏着,陶醉着,像所有人一样。

即使在使人忘却烦恼的乐曲也总会屈于现实的欲望,前一秒大家沉醉于音乐中,下一秒这些追梦客也会在“America”的尖叫中一哄而散。留下1900在钢琴前,黯然神伤,若有所思。极具讽刺意味。

人们对1900从不上岸感到奇怪,当一次邮轮靠岸时麦克斯向1900提出了这个问题。好友希望他能够下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可以赚很多很多的钱。1900的回答是:

我觉得你们陆上的人浪费了很多时间琢磨为什么。冬天到了,就急切地盼望夏天。夏天来了,又担心冬天将至,所以你们永远不厌烦旅行 ,总在追寻遥远的四季如夏的地方,我觉得这种地方根本找不到。这一段对白,被认为是全篇的主旨高潮,1900并不能回答麦克斯的问题。相信1900此刻也很迷茫,他也不知道内心真正渴求的是什么,他也在苦苦地寻找答案。就像庄子一样,迷恋逍遥,却不知所终,最终了却残生。对于1900来说,船上的生活已然成为了习惯,刻在血脉里,一直陪伴着大海,这里是他的家,他不急于上岸去寻找答案吧。

深夜,1900在寂静的三等舱里,演奏钢琴,这个时候来了一名大叔听众,是一位风笛手,给了1900极大的感触。我们来看看这段的对话。这段对白,给了1900极大的力量,他意识到改变生活重新来过的真正含义。大叔对1900说出了自己的过往,曾经方寸土地即是世界的大叔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幸后,被迫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当他来到海边时,大叔听见了大海的声音终于从内心终日的徘徊中走了出来,踏上了一个人孤独的旅途。

1900会选择自己走出这艘船,来到陆地吗?1900出神入化的琴技随着邮轮上乘客的口口相传,最终传到了自称发明了爵士乐的黑人杰利的耳中。杰利来到船上向1900发出了挑战。对这场比赛1900不在意输赢,纯粹的他只想听听自称发明了爵士乐的杰利的钢琴声。

杰利的露面与1900第一次见到钢琴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在里,一个在外。这也能暗示最终的赛琴结局。接着进入了整部电影最经典的赛琴场景。有人这么评价,当一段场景成为经典之后,后代无人去致敬,说明这场经典已经成为了孤本。

我们来看看这场孤本的演绎。第一场比赛杰利把一根点燃的香烟放在钢琴边,当他弹完一曲,香烟正好燃烧到琴边,而1900只弹了一首《平安夜》,这让杰利大为恼火。第二场比赛时杰利弹奏了《the crave》,黑人的辛酸经历都融合在了音乐中。杰利琴声中包含的过往触动了1900的内心,1900泪流满面。轮到1900时,在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改良后再次演绎了一遍《the crave》致敬杰利,一曲弹完1900高兴的向大家挥手,在场的观众却唏嘘一片。

杰利误以为1900弹奏相同的歌曲是在嘲讽自己。第三场时杰利将钢琴当成了炫技的工具,这激怒了1900,愤怒的1900向麦克斯要了一支烟,开始了自己疯狂的表演,快速的弹奏让1900彷佛出现了四只手(电影原声:Enduring Movement)。一曲结束大厅里所有的人都陷入石化状态,接着1900竟然利用琴弦的高温点燃了香烟,1900拿着燃着的香烟面对众人,走到杰利面前,将香烟放入已经完全惊呆了的杰利嘴中,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刻的1900宛如钢琴之神,举世无双。1900赢了,杰利黯然的离开了邮轮。

第三场赛琴,更是将船上的社会阶层进行演绎。谋杀亲夫的老女人、沉溺于回忆却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中年人、看破红尘的妓女、期待艳遇偷礼服混到头等舱的偷渡客。通过人们流露出的种种迹象,1900好像总能看懂每个人身上的一切印记,1900通过这些灵感,用音乐演绎了众人的内心世界。

名声大噪:是否会走下船

赛琴之后,1900的名气越来越大,也吸引了陆地上的唱片公司,慕名而来,希望能够给1900录制唱片。这也许是成功那一刻的感觉,可是:我们把人间的一切都追求了,唯独忽略了自己,自己的内心。

就在录制的时候,船舱窗外,走进来一位美丽的少女。这一瞬间,1900被这个美丽的姑娘给迷住了。在姑娘走开之后,他又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看着驻足在海边的女孩,1900的琴声变得忧伤而迷茫。也许在这一刻,1900心生下船之意,可是1900不想下去的陆地,是他不想去触碰的陌生。1900离不开的船,是他离不开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正是1900的内心。

当1900知道自己的琴声会被印制成百万张唱片时,1900慌了,这位钢琴的天才在面对自己的心上人时害羞的像一个孩子,一个被偷窥了内心的孩子。1900抢走了刚刚录制完成的唱片,他想将这张唱片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孩。在一次尝试的过程中,1900虽然没有成功将唱片送到女孩的手上但却得知了这个女孩正是拉风笛大叔的女儿。

不过从对话中得知,这一切,也许是1900的臆想。也有可能是商业唱片公司安排的场景,让1900有了足够的灵感去创作。女孩的父亲也许不是那位风笛手,可能是一家鱼店老板。但1900还是决定相信,他接受了女孩的吻之后,心已经开始飞出去了。

当1900准备把唱片送给女孩时,女孩却被人流带走。唱片再次没有送出去,被人流逐渐带远的女孩告诉了1900自己居住的地址,希望1900去找她。回到船上的1900掰断了唱片扔进了垃圾桶恢复了往昔的生活,再也没提起过女孩。或许1900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女孩是唱片公司找来的而已。陆地上的一切,全是假的,包括他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在热那亚到纽约的途中,1900突然告诉麦克斯他要下船,1900说他想去陆地上看一样东西,那就是大海,他想去听听风笛大叔说的大海的声音,想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什么,想要知道如何才能继续生活下去。1900这样告诉麦克斯:“大海的声音,就像是…喊叫声,告诉你生活是无限的,等你听到了就会知道如何才能继续活下去。我可以在船上待了一辈子,但大海什么都没告诉我,但如果我下船,在陆上住两年,我就会变成凡人,跟别人一样,或许有一天我会去海边,瞭望大海,听到它的喊叫”。

好友麦克斯虽然不理解1900,但却为挚友决定下船感到由衷的开心。可当他走到舷梯的一半时,看着高楼林立的城市他站住了,伫立许久,有些麻木。他摘下帽子扔向岸边,可帽子在飞到一半时就被风吹回了海面。这似乎是什么预兆吧,1900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内心中徘徊许久的脚步在快要迈出的那一刻轻快的收了回去。最终,他还是走回了弗吉尼亚号。这是1900距离走下陆地,最近的一次。是什么原因让他最后做了决定,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我们在前面的电影片段中,窥之一二。他的自我更为高贵,他拥有的是自我的自我,而不是世俗的自我,他生活于他自己构建的灵性的殿堂,那个殿堂无人可攀登。

1933年麦克斯离开了弗吉尼亚号,从此再也没有见过1900。

浪漫与叹息:自由精灵回到天堂

原著中提到,战争中弗吉尼亚号被征用,当作流动医院使用,变得千疮百孔,因为太过破旧即将被炸毁。麦克斯发疯一样,带着管事的,来到船上寻找曾经的老友,希望找到他,跟自己到陆地上去生活。麦克斯像是想到了什么,他从店里拿着拼好后的唱片(当初被1900掰断的唱片)来到废旧的邮轮上,他放着唱片,音乐回响在每个角落。他希望能够找到这位曾经的老友。

最终麦克斯发现了躲在暗处的1900。一曲谈毕,1900抬头望着邮轮上的天空嘴角微微上扬,邮轮的炸药被点燃,在爆炸的冲天火光中,一切飞向天空,又坠入大海深处。1900这个纯真、自由的精灵回到了天堂。

我们在感受这个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打量着我们。面对着太多的选择,不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就在我们刨根问底的时候,却虚度了太多的光阴。就像1900所说,冬天来了忧虑夏天来得迟,夏天来了又担心冬天回来。最终我们还是找不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焦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是鲜衣怒马,还是人生壮阔,抑或是晨钟暮鼓,平凡如初。希望每一位朋友保持自我的内心。即便有人在高尚的地位上指责你的时候,你也可以像1900小时候那样回答他:Fuck the regulations!(去你大爷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