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也要看的“二人转”,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也要看的“二人转”,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东北二人转,这门流传三百多年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东北黑土地。从农闲时的自娱自乐,到走唱谋生的商业表演,再到如今面临转型挑战的艺术形式,二人转见证了东北社会的变迁。本文将为您揭示这门艺术的前世今生。
东北“二人转”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关于二人转的起源,众说纷纭。著名二人转研究专家田子馥先生认为,二人转的艺术源头有三:一是唱乞艺术(河北莲花落),二是群乐艺术(东北大秧歌),三是笑话艺术(民间笑话)。目前比较权威的观点是:二人转是在东北特定的文化土壤上,融合了民间歌舞秧歌、民歌和民间说唱莲花落等多种艺术形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天气寒冷,每年有好几个月份无法从事劳动。古代人们在农闲时,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便创造了二人转这种娱乐形式。最初,二人转艺人大多是兼职的农民,表演并不专业,只是为了自娱自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唱二人转也能赚钱,于是二人转逐渐进入盈利阶段。艺人会在农闲时组成班子,到各个村庄巡回演出,通过表演赚取收入。
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走唱,也有固定场地演出。在演出过程中,艺人会通过讲述悲伤故事或表演绝活来吸引观众打赏。这种商业行为促使二人转不断创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艺术形式。
东北“二人转”产生后,为何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历程充满坎坷。由于其亲民而不亲官的特点,在很多时期都会遭受官府的压制。例如,民国七年,辽南营口地区就曾禁止二人转演出。在日本殖民时期,日伪当局更是以“有伤风化,影响治安”为名查禁二人转,使得艺人饱受迫害。但二人转并未因此消失,艺人们甚至躲到深山老林中继续演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令人钦佩。
二人转之所以能在东北扎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大多数二人转的内容都是一种“苦中做乐”,在艰苦的条件下,讲述了很多悲剧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发观众共鸣。这种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底层东北人的精神创伤,因此能够在东北生根发芽。
东北二人转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闯关东的移民浪潮
随着闯关东移民浪潮的到来,大量人口涌入东北。当时的交通条件落后,尤其是在冬天,人们出行十分困难。因此,在沿途出现了提供食宿的大车店。大车店老板为了吸引更多客人,往往会收留二人转艺人,不仅提供食宿,还会给有绝活的艺人报酬。这种现象促进了二人转的发展,使其吸收了更多关内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在大车店的表演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表演成本低,不需要复杂的舞台和道具;二是表演互动性强,演员与观众距离近,容易产生互动。这些特点使得二人转在各种艰难条件下都能生存下来,并不断追求创新。
以二人转出道的小沈阳,成名之后:下辈子再不干这个东西了!
近年来,二人转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从二人转出道的艺人成名后,都很少再提及自己二人转演员的身份。例如,2009年春晚因《不差钱》走红的小沈阳,虽然在东北地区已有一定影响力,但成名后很少再演二人转。在一次访谈中,他甚至表示“下辈子不再干这个东西了”。
这种现象反映了二人转面临的困境。有人认为,二人转的没落是因为过于“俗”,试图将其转变为高雅艺术的努力并不成功。实际上,草根精神才是二人转的内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口味提高,传统文化都受到一定冲击,但二人转的冲击尤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艺人未能及时进行市场升级。
结语
一门在东北流行三百年的艺术,经历了多种苦难都没有被打垮。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相信二人转这门艺术一定能够找到新的发展出路,继续在黑土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