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之间,女性在医疗中的处境与命运
汉唐之间,女性在医疗中的处境与命运
即使是今日,女性生育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古代女子生产“十死一生”一点也不夸张。
然而可悲的是,古代女性虽然承担生育重任,其历史却是男性书写的,这也就意味着女性的声音几乎是消失的。
幸运的是,历史学博士李贞德研读史料,书写《女人的中国医疗史》一书,从汉唐之间的生育文化入手,介绍了古代求子、怀孕、分娩的方法,避孕、堕胎等手段,以及女性作为照顾者、医疗者时面临的待遇与挑战。
古人有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就意味着生育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延续香火,古代有一妻多妾制度,还会想方设法以求生男。比如,行房求子应配合天时、地利、人和;草药求子与安胎,甚至在怀孕前三个月利用方术或药物进行转胎,女转男。
在求子这一方面,妇女是关注的重点,而生育对于女性也有重大深远的影响。生育的能力说明女性是一个正常没有问题的女人,也会确立她在夫家的地位。
求子是开始,分娩才是生死关头。此外,由于古代女性结婚早,避孕措施有限,女性几乎长期处于生育的情境中。生产成功,产母重获平安,可以为家庭提供继承人和劳动力;产生失败,或是新生儿失去母亲,或是产妇失去孩子,或是母子俱死,无论哪一种,都是悲剧。
据研究,李贞德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曾研究汉魏六朝的妇女生活,发现妇女的婚年大多集中于十四岁到十八岁之间,而妇女寿年的统计,则显示二十岁到三十岁是死亡的高峰之一,因此怀疑难产或相关疾病,可能是造成妇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产死亡率高如此之高,与古代的生产环境以及生产经验都有莫大关系,当然古人也有注意产后的护理问题。
虽然古代人注重延续子嗣,但也有“生子不举(养)”的例子。比如,后宫争宠、妻妾妒忌;乱伦、通奸而怀孕者;男性为了政争中求自保,或以美名夺取继承权等,当然还有一些异常的胎儿。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还是古代避孕、绝育措施水平有限,以及医学技术没有普及。
除了生育之外,本书还涉及女性照顾者以及医疗者,其中乳母的十分重要的角色,宫廷之中最为常见。而女性医疗者,自古就有,汉唐时期就有女性具有医疗能力,一般用符咒、巫术或是用药;六朝时期,女性医疗者最为著名,《太平广记》中就有记载鲍姑化为老妪教导唐人崔炜以越井岗艾灸治赘疣的故事。
即使如此,相较于男性医者,女性医者的训练项目、学理层次都遭到限制。
就家庭而言,女性一般负责照顾幼儿,为家人或延医治疗、亲调药膳、奉汤等。但长期照顾病人,在病人去世后,照顾者往往会忧郁自责,难以自拔,很难适应被照顾者死亡后的悲伤情绪,以致有孝女烈妇殉死之事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李贞德在书中提到了流失国外的《医心方》,可以带我们更全面的认知女性在医疗中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