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考上大学后,不办酒收礼、发朋友圈的家庭,多半是这四种情况
儿女考上大学后,不办酒收礼、发朋友圈的家庭,多半是这四种情况
又是一年升学季,办升学宴的家庭,络绎不绝。
也有一些家庭,晒出了录取通知书,喜宴,还有亲友给的红包。
还有一些学子,被邀约到村里,参加集体的升学筵席,接受村里的奖学金。
可是你观察一番,就会发现,很多家庭,不管儿女考上什么大学,都不会办喜酒,收礼,就是发朋友圈,都显得多余。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为什么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从其中,可以看到以下几种情况。
01
看透了礼尚往来,不想和亲戚朋友“做交易”。
俗话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随礼,就是我困难的时候,你给我一个红包,在下次你办喜宴的时候,我回敬你一个红包。
或者过节的时候,你给我礼物,我下次有机会,去你家,给类似的礼物。
绕一个圈,大家的礼物进行了交换,人情也留住了。
尤其是人困顿的时候,若有亲戚朋友给红包,可以解困。孩子读书的学费,也许就在一次酒席上,都凑齐了。
想法都很不错,但是精明的人会发现,来来往往,自己并没有占便宜,反而因此欠人情。在一些亲友面前,你还要倒贴钱。
《菜根谭》里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当人情变得像买卖一样,就没有意思了。不要人来随礼,自己还省去了还礼的麻烦,清清静静的。
尤其是一些家庭,斤斤计较的亲戚很多。若是讲随礼,还会扯出很多的麻烦,啰嗦,还不如各自安好。
02
一家人长期在外生活,社交的圈子很小。
当下,很多家庭,一家人都在外头打工。
好多年,都没有回老家了,也不会常常和老家的人联系,因此把老家的亲友,都弄丢了。
正如古人说的:“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在外地呢?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一个工厂到另一个工厂,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来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多年。
就是在厂里打工多年,但是周围都是工友,彼此并不能知根知底。工友交替的速度也很快,不会长期在一个车间里混。
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要办升学宴,就显得不够人情味了。毕竟,来喝酒的人,都会看面子,见人情。
再说了你去老家办喜酒,这一来一回,也耗时不少,显得突兀。
综合考虑,不办酒席,不收礼,也不在朋友圈里说自己的家事,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人情交往,难免是边走边扔,不要指望永恒。
03
保持低调,免得以后找不到好工作而丢面子。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大学的人,都能够分配工作,多半是大企业,或者体制内。
但是今天的大学生,多半要自己去找工作。
大学生多了,找工作也难了,一些普通的大学生,只能去工厂打工,没有什么很大的起色。
也有一些名牌大学生,工作找不到,就去摆摊,送外卖,或者跑出租,日子不好过。
但一个大学生混得很糟糕的时候,就有人嘲讽了:“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去打螺丝。”
你若是发朋友圈,说自己的孩子多厉害,去了什么大学。也许有亲戚冷嘲热讽,说你太不自量力,说你培养了一个外卖员。让你很扎心。
你要是收了大家的红包,这有人就会拿出来说事:“又不是什么大事,唱什么高调。”
还有一些家庭,本来就很穷,平时被亲戚看不起。忽然有孩子上大学,要办喜酒。这亲戚的脸色,就铺天盖地而来,祝福少之又少。
我的一个亲戚,其儿子考上省城的名牌大学。毕业后两年,找不到工作,考公也没有成功。这下子,儿子就不敢出门了,怕丢人。
类似亲戚的情况,应该还有很多。如要避免,那么在上大学之前,就保持低调,被知道的概率越小越好。
人啊,就怕调子起得太高了,后来下不来。
04
考上的学校或者专业不够好,不好意思晒给外人看。
最近几年,有很多网友,晒出了“天坑专业”,还说私立大学不值得去。不管谁遇到类似的情况,都会显得矮人一截,前途未卜。
一些人对大学,存在认知误区,把私立大学贬低到一无是处。你就是费尽口舌去解释,也不会被对方认可。
有人就认定:“私立大学,有钱就可以,不要任何本事。”你反驳他,他就和你着急,引发争吵。
有的专业,你说很好,孩子也喜欢,但是亲戚朋友不认可。这要是办酒,不是给大家看笑话?
上大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还是管好自己的小日子,不去看谁的脸色,不听谁的“忠告”。这样操作,最好不过了。
05
当然,我们要抱着平和的心态,对儿女考上大学后,大张旗鼓地办酒收礼、发朋友圈的家庭,多一些包容,给他们点赞。读书不容易,十年寒窗苦。
对于不声张的家庭,予以理解。不要反复去打听情况,他们的悲欢,和你不能一模一样。
如果你的儿女上大学,不办酒,亲戚朋友家的孩子办酒,你大大方方地去就可以了,不要形成什么对比。你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他的想法,尊重就行。
《菜根谭》里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
凡事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都做好自己,都是对的。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