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154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欧洲史笔记154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与灭亡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始于11世纪,经历了多重内外因素的交织。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加剧了宗教上的分歧,削弱了帝国的宗教统一性和凝聚力。
东西教会的分裂主要是由于神学、礼仪和教会权力等方面的长期分歧。东正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之间的关系恶化,最终导致相互绝罚。这种宗教上的分裂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宗教统一性和凝聚力,使得帝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更加脆弱。
除了宗教分裂,拜占庭帝国还面临其他多重挑战。内部的政治斗争和经济困难使得帝国的统治基础不稳。与此同时,外部的军事威胁不断加剧,尤其是来自塞尔柱突厥人和后来的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侵略。
11世纪的拜占庭还经历了经济上的衰退和政治上的不稳定。土地的集中和贵族势力的增强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割据现象严重。此外,帝国的财政状况恶化,难以维持庞大的军队和行政开支。
到了13世纪初,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对拜占庭造成了重大打击。1204年,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拜占庭的权力中心被迫迁至尼西亚,直到1261年才得以恢复。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原本计划进攻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但由于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原因,十字军最终转向攻打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204年,十字军成功攻陷君士坦丁堡,导致拜占庭帝国的权力中心被迫迁至尼西亚。
在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十字军在当地建立了拉丁帝国,分割了拜占庭的领土和政治权力,将领们推选佛兰德伯爵鲍德温一世当皇帝,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也向君士坦丁堡派了个大主教。拉丁帝国建立后试图恢复罗马帝国的传统,以拉丁语为官方语言,取代拜占庭帝国的希腊语政策,这一事件严重削弱了拜占庭的统治基础,使得帝国陷入分裂和衰落。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使得拜占庭帝国的残余势力被迫流亡至小亚细亚的尼西亚、特拉比松和伊庇鲁斯等地。这些地区虽然仍以拜占庭正统自居,但实际上形成了独立的政权,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统一性。
问题是拉丁帝国对外,面临突厥人的巨大挑战。突厥人的军事力量强大,战略地位优越,使得拉丁帝国难以有效抵御他们的进攻。对内由于其统治者主要是天主教徒,而拜占庭的臣民大多信奉东正教,使得拉丁帝国难以获得拜占庭臣民的广泛支持和接纳。
早在1187年,保加利亚人就趁拜占庭帝国的衰弱而再次获得独立。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希腊人试图通过与保加利亚第二帝国的沙皇卡洛扬合作来对抗十字军,但这并未能有效地恢复拜占庭的实力。
虽然拉丁帝国在名义上统治着君士坦丁堡,但实际上它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卡洛扬于1188年的战场上生擒鲍德温一世之后,拉丁帝国就沦为不值一提的小角色,继任者只能龟缩在君士坦丁堡城内,靠变卖珠宝和圣物苟延残喘。
尽管遭受重创,拜占庭帝国在1261年由尼西亚的皇帝米海尔八世·帕里奥洛格斯成功收复君士坦丁堡,结束了拉丁帝国的统治。然而,帝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
首先拜占庭帝国的领土被大幅削减。保加利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趁机扩张,威尼斯人则占据了爱琴海上的岛屿和达尔马提亚地区,使得拜占庭在欧洲的领土仅剩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小部分和一些小岛屿。
其次是欧洲势力的干预。尽管拜占庭已经非常虚弱,欧洲势力仍然对其虎视眈眈。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在十字军东征中去世前曾试图阻止对君士坦丁堡的攻击,但他的弟弟查理并未遵守这一承诺,尽管他的计划因风暴而失败。
第三,奥斯曼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拜占庭帝国最大的威胁。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3世纪末开始崛起,逐渐从小亚细亚扩展到巴尔干半岛。其军事力量和战略地位的增强对拜占庭帝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奥斯曼人通过一系列的征服和扩张,不断蚕食拜占庭的领土,使得拜占庭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
奥斯曼这个当年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上最不起眼的埃米尔国,仅用了短短70年的时间就鲸吞了拜占庭的所有领土,只有一个君士坦丁堡,靠着高大厚实的城墙幸存了下来。一位苏丹曾经手拿马鞭在君士坦丁堡城外嘲笑拜占庭皇帝:“你在城里统治吧,而你在城外的一切则都属于我。”
拜占庭帝国是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才陷入了如此悲惨困难的境地,但令人唏嘘不已的是,现在他们唯一的指望,竟然还是恳求西方人再发动一次十字军东征。1369年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台阶上向教皇乌尔班五世表示臣服,试图通过皈依天主教来获得西方的支持。
然而,西方国家此时自身也面临诸多问题,英法百年战争的第二阶段刚刚打响;德意志仍然是一盘散沙,皇帝查理四世甚至需要颁布《黄金诏书》,白纸黑字确保七个选帝侯“铁帽子王”的地位,才能维系他的统治;而当时的教廷仍然在阿维尼翁,只是法兰西国王的儿皇帝而已。
欧洲当然没有能力向拜占庭伸出援手。但是大厦将倾之际,要想得到欧洲的军事援助,前提条件就是教会合并。但东正教对此持强烈反对态度。他们坚持自己的教义和传统,不愿妥协。
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下,拜占庭的皇帝们只好选择支持静默派。静默派是一群主张通过冥想和祈祷来寻求精神安慰的宗教团体。他们的存在反映了拜占庭社会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一种无奈和退缩态度。虽然他们无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但他们的态度使得皇帝在寻求西方援助时少了一些内部阻力。
1452年,匈牙利工程师乌尔班为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制造了一门巨型火炮。这门火炮能够发射重达1380磅的炮弹,并在一英里外的地面上砸出一个直径2米的大坑。这种火炮试验成功后,君士坦丁堡的命运就此注定。
在1453年5月正式攻城前,穆罕默德二世曾向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提出,如果他愿意放弃抵抗,可以让他继续统治米斯特拉斯。米斯特拉斯是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一个城市,距离斯巴达约七公里。
君士坦丁十一世拒绝了穆罕默德二世的提议,选择继续抵抗。在随后的攻城战中,他不知所终。历史记载中普遍认为他战死在巷战中,这被视为他为保卫拜占庭帝国而英勇牺牲,保住了帝国最后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