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我们如何表达爱
面对死亡:我们如何表达爱
死亡是每一个生命的归途。像树的春夏秋冬一样,你只能静静感受寒冬的到来,无法阻止绿色的枯萎。
亲人重病时,我们总期望这次和往常一样,只是生活的一个小插曲,用尽全力想挽留他们的生命。
好好陪伴,才能不留遗憾
“生命有如渡过一重大海,我们相遇在这同一只船里,死时,我们同登彼岸,又有不同的世界,各奔前程。”泰戈尔如是说。我们的相遇如此珍贵,如何经历走向死亡的漫长和最后短暂的告别,才能算是真正的表达我们对他不舍的爱意,而不留遗憾呢?
这个答案往往是,好好陪伴。关于临终的陪伴,人生百态中有过相似的遗憾。一位姐姐说,在得知妹妹患骨癌后,她一直在骗自己妹妹很快就会好起来,可不曾想短短一年后妹妹就去世了。回首妹妹在人世间这短暂的十八年,她竟然没有多少日子是好好陪伴过她的。要是能好好珍惜和妹妹在一起的时光,那她就可以将不曾表达过的爱意向妹妹展露,也许现在也不会这样自责与愧疚了。
一项研究访谈了13名未参加亲人葬礼的中国丧亲者,他们中大多都是由于正在经历人生重大事件(如高考等),家人选择不告知他们亲人的病情与死亡,导致他们没能陪亲爱之人走完临终的最后一程,没能好好陪伴他们。遗憾的是,这些受访者在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上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哀伤反应,包括遗憾自责、不接受事实、精神自虐和失眠等倾向。
好好陪伴临终的亲友,慢慢说句再见。在这样读得出爱的“再见”里,虽有悲痛,却不留遗憾。
不要让爱成为临终者的负担
现代医学的发展虽然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力量有限且将永远有限。很多人会觉得医疗是为了保证人的健康和生存,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医疗是为了助人幸福。
当治疗不再有效果时,无休止地坚持治疗,是否只是为了满足我们作为亲人的心理安慰?为了那一点点安慰,让亲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承受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究竟有多大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过度使用药物和医疗仪器对癌症患者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每一次的化疗与药物的使用却会给患者造成许多痛苦与伤害,甚至很可能加速死亡的进程。医生布洛克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写道,如果不是为了满足所爱之人的希望,三分之二的患者宁愿放弃他们不想做的治疗。
一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2536名 65 岁及以上患有慢性疾病的美国患者,发现高达53%的女性和43%的男性选择在面临绝症时接受较少的治疗。这启示我们,当医生与家人在考虑对绝症患者施以何种治疗时,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治疗目标和生命愿望,在治疗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尊重他们并努力助其实现。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宁疗护也许对部分患者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与传统治疗以治愈疾病为目标不同,安宁疗护以助人幸福为目标,通过有效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整合心理、社会、精神方面的照护与支持,全面照顾患者及其家属,最终实现帮助患者在所剩无几的时间中获得最佳的生命质量。以安宁疗护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为例,医生评估寿命不足六个月的患者可以选择停止疾病治疗,在医生、护士、社工以及牧师的帮助下尽可能地享受生活——合理利用止痛药、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偶尔能与家人外出。虽然安宁疗护并不关注患者生命的长短,但放弃了疾病治疗并没有加快死亡,反而延长了胰腺癌,肺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寿命。
本文原文来自深圳大学哀伤与疗愈实验室的研究文章节选。该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哀伤与疗愈的相关问题,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哀伤应对方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