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913课:“㓞”部的三个汉字,都与“刻”相关
《说文解字》第913课:“㓞”部的三个汉字,都与“刻”相关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㓞”部的三个汉字(“㓞”部只有这三个字汉字),分别为:“㓞、【上㓞下夬】、栔”。其中“㓞”为部首汉字。这三个字,全部与“刻、锲”相关。
1、㓞。读qià。《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㓞,巧㓞也。从刀,丰声。”许慎认为㓞是形声字,其实,它是形声兼会意字。本义是刻。
我们看一下它的字形演变:
(㓞的字形演变)
㓞的初文是“丯”,像契刻积画之形,后来追加了“刀”成为形声兼会意字,即“㓞”,“丯”兼表意。又因所刻之物多为木,又累加木旁作栔,今简化字将“㓞”与“栔”作为异体并入“契”字。
《说文》所说的“巧㓞也”,意指“巧妙刻画”,是以,㓞所指的并非随意刻画,而是巧妙,有技巧或方法的刻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巧㓞,盖汉人语。”朱育仁部首笺正:“巧㓞,古语谓刻画之工也。”《沛相杨统碑》:“镌石立碑,㓞铭鸿烈。”
于省吾:“栔、契、锲古通,是古'刻’字。”也就是说,㓞实为古“刻”字。其字形是用刀刻出齿状痕迹之意。是“契刻”、“雕刻”的“刻”的本字。至于所刻的东西,最早是“木”或“竹”。刻的方法是在木或竹上刻出缺齿,然后从中间剖开,借贷的双方各执一半以为凭证,有的契约除刻齿之外也写字迹于其侧,谓之“书契”。
所以,㓞(契)一字有三义:
其一,锲刻、镌刻。作为动词使用。
(㓞出刀痕的木条与竹条)
其二,契约。从中部剖开,双方各执其半,用作名词。
(清代刻木记事的契约)
其三、文字。即“书契'。名词。我们现在所见的甲骨文骨片,其实就是最早的书契。
又读qì。元周伯琦《六书正讹》:“㓞,本音器,约也,从刀,丰声。象刀刻画竹木以记事者。别作契、栔,后人所加。”
㓞的小篆写法如图:
2、【上㓞下夬】。读guā。《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上㓞下夬】,齘【上㓞下夬】,刮也。从㓞,夬声。一曰:【上㓞下夬】,畫坚也。”形声字。本义是刮。
齘读xiè,本义指牙齿相磨切。所谓的齘【上㓞下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叠韵。”两字叠一起表达【上㓞下夬】的本义:刮。
(刮掉石头上的蜡)
另一义说,畫坚也。桂馥《说文义证》:“畫当为劃,……谓以坚划坚也。”即在坚物上硬对硬刻刮。
(在石头上划拉)
本义之外,【上㓞下夬】还用作“戏”。《广雅·释诂三》:“【上㓞下夬】,戏也。”
【上㓞下夬】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㓞下夬】的小篆写法)
3、栔。读q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栔,刻也。从㓞,从木。”许慎认为栔是会意字。本义是刻。
实际上,它是会意兼形声字。王筠《说文句读》:“经典皆用契,而不用栔,亦借锲、挈为之。”“此当云㓞亦声。”至于从木,又说“刻之用于木多,故从木。”刻多用木,所以从木。
(木雕)
如上文“㓞”字可知,其实它就是“契”,《集韵·霁韵》:“栔,通作契。”龚自珍《著议》:“而肄其豆笾,栔其文字。”整理他们的祭器,契刻他们的文字。
栔的小篆写法如图:
(栔的小篆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