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选择军事书籍?
普通人如何选择军事书籍?
在当今社会,军事知识不仅是军人的必修课,更是普通民众了解历史、培养战略思维的重要途径。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军事书籍,普通人应该如何选择?本文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
军事哲学类
这类著作以《孙子兵法》、《战争论》、《五轮书》、《海权论》、《谋略》等作品为代表。虽然不少作品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并非所有原则都适用于当代。但作为思想启蒙,尤其在解读战争的第一性原理上,它们却是经久不衰的。
以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作品来说,《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影响,就远胜过后来的《尉缭子》和《武经七书》等著作。但这并非是说,后者就不如前者。而是因为,越是简单直接的句子,就越容易传播。传播得越快,就越方便人们的记忆和使用。
例如,《孙子兵法》中“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这句简练的话语,就很好地概述了其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军事哲学是可以被用作其他领域的。比如《孙子兵法》被广泛运用于解读商业、人际交往乃至泡妞等等。
对这类著作,理论上,只要有钱有闲,那读得越多,则自身的理论功力,也就更扎实。这方面,利德尔哈特、钮先钟、沈克尼都算是代表人物。他们或许并非都有参军的经历,却以其军事理论影响着无数真正的职业军人。
至于具体选择上,可以优先选择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孙子兵法》、《五轮书》或《战争论》。这些作品往往能够在不同时间段阅读中带来不同的体会。
历史反思类
这类作品往往以某个特定时间段为代表,对特定的战略问题进行总结与思考。其中诸如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利德尔哈特《山的那一边》、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饶胜文《布局天下》、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格兰茨《巨人的碰撞》等等作品,皆可算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这类作品对读者的历史和军事知识阅读量有一定要求,一般也更适合深入研究战略的研究者,或资深的历史爱好者。但因为时代的局限、作者个人经历的限制等等诸多原因,大部分历史反思类的作品,往往存在着反复争议。
因此,若非资深爱好者,亦或专门研究军事史的人,则一般不太推荐去深入此类作品。但深入研究的好处,还非常多。比如拿破仑就曾奉劝过所有想变成一个成功的将军的军人们,应该一读再读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屠云尼、尤金和腓特烈等人八十三次战役的记载,并以此为范本。
战法研究与条令编制类
这类书籍更接近于作战条令,是研究具体那个年代军队如何部署、运动以及战斗的不二之选。比如《皇帝的刺刀》让我们了解19世纪的拿破仑战争,而《太白阴经》和《练兵纪实》则让我们了解古代战法。
但需要指出的是,战法研讨类的著作,经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其理论过于天马行空,另一种则是小步渐进式。相比起第一种情况,后者属于更为稳健的做法,一般也并没什么错。
战例研究类
战例研究主要分为战役和战斗两大类,一般目前市面上国外的相关战例研究资料会更多些,也更丰富些。在近些年来,因为自媒体的兴起,不少作品更是被优秀的网友们搬到了荧幕之上。这之中,如B站UP主“新雨paul”或Kings of Generals都算其中十分优秀的代表。
研究具体战例的好处在于,基本上每一个战例都必然有胜有败,而这也意味着交战的双方,总有做对了些什么,以及做错了些什么。对于养成对军事战略的长期兴趣来说,战例可谓是最好的老师。
目前来说,团营以下的战斗,国内方面咨询比较丰富的是对越反击战的作品。而战役层面则以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多一些。至于入手的话,可以优先推荐《西方世界的决定性会战》、《作战理论入门》、《统帅决胜之道》、《从土伦到滑铁卢》、《火与剑的海洋》这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