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成人疫苗大众接种认知和行为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成人疫苗大众接种认知和行为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891782

《中国成人疫苗大众接种认知和行为调研报告》正式发布。该调研由澎湃新闻发起,GSK支持,共回收有效样本4005份,覆盖全国31省份的301座城市。调研发现,我国成人疫苗渗透率和接种率仍远低于全球其他地区。报告基于调研数据,将中国大众分为四类,并针对不同人群提出差异化建议。

报告核心建议

对于如何提高成人疫苗的接种认知和接种率,专家向社会各界及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相关部门和机构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为受众提供及时、有效的疫苗咨询、预约、接种渠道信息。

二是充分调动受众信赖的信息来源、信息主体进行疫苗接种收益的相关宣传,减少接种顾虑。

三是把重点放在疫苗本身知识层面进行宣传、教育。以报告核心聚焦的其中两类成人疫苗为例,建议普及相关知识,如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持续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是宫颈癌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HPV疫苗的保护不应以价数为单一评判标准,而需关注疫苗的整体防癌效果。又如年龄是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慢性病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中老年人在接种疫苗前应牢记三大“关键词”: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

四是重塑造人群内部意见领袖,通过典型代表,借助以传帮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圈层。

从个人出发

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应当:

  • 首先评估个人需求并咨询专业意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评估可能面临的疾病风险,主动向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咨询,了解适合自己的疾病预防手段。特别是对中老年群体而言,随着年龄增长,自身免疫功能下降,罹患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的风险显著增加,在中老年人常患有各类慢性疾病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加突出,更应主动向专业人士咨询。

  • 同步主动了解疾病预防和疫苗接种相关信息。定期关注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或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了解疫苗接种对于疾病预防的必要性、疫苗如何选择、疫苗预约和接种渠道等信息,更好地做出疫苗接种决策。如对于中年女性群体而言,需了解有性生活的女性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仍旧有效,即使接种了HPV疫苗仍然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只有将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接种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预防宫颈癌。

  • 及时制定个人疫苗接种计划,并积极参与接种宣教活动。结合自身情况,根据专业建议制定合适的接种计划,包括疫苗种类、接种时间地点等,并积极参与社区或医院举行的疫苗接种宣传活动,深入了解疫苗的保护效果、安全性、接种禁忌等信息。例如关于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的禁忌证,主要是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需要注意,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而对于HPV疫苗的接种,则应当根据疫苗可及性、防癌效果和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并尽早接种,越早接种、越早受益。

  • 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尽管疫苗接种是最具成本效益的、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的预防方式之一,我们在接种疫苗的同时仍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增强身体免疫力,以抵御疾病侵袭。

四类中国大众

根据受访者在成人疫苗的认知、态度、行为数据,报告将中国大众分为四类:敏锐的执行者、乐观的思考者、忧心的跟随者、闭塞的回避者,其人群占比分别为27.8%、25.7%、29.3%和17.2%。

敏锐的执行者

这类人群在成人疫苗接种领域,表现出极高的认知水平。他们最能感受疾病困扰、最认同接种收益、同时疫苗信息渠道最为畅通。他们认为接种利大于弊,疫苗接种的潜在风险小而可控。因此,倘若在接种环节遇到困难,这一人群愿意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困难、完成接种。

乐观的思考者

这一人群认知水平较高,仅次于敏锐的执行者。该人群对疾病态度乐观,认为自己不易感染,或感染后也不严重。整体来看,该人群对接种收益认同度不高,对接种风险较为在意,因此整体倾向于不接种。

忧心的跟随者

这一人群认知低,但惶恐感染疾病,担心疾病朝严重方向发展。该人群认为接种疫苗可以保护自己,但对于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知识缺乏,导致其认为接种后带来的风险较高。整体来看,该人群接种水平处于第二位,但与敏锐的执行者差距较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闭塞的回避者

这一人群认知程度最低,而且对于疾病普遍保持“钝感”,既不认为自己会感染疾病,也不认为疾病会向严重方向发展。他们难以得到疫苗相关信息,在他们身边,通过疫苗预防疾病的人也较少。他们认为接种收益低,接种成本、接种耗费时间等因素均会阻碍该人群接种。

接种抓手和障碍

数据显示,四大人群都会因为“担心自己患病”、“身边人确诊相关疾病,且疾病带来严重健康问题”、“希望保护家人”而前往接种。这是四大人群共同的接种主因。

乐观的思考者更会因医生建议接种而去接种疫苗;忧心的跟随者比较容易受到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内容触动、易在集体活动中接种疫苗;闭塞的回避者在其身边的社交圈层中少有接种疫苗的人,因此很难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去选择接种疫苗。

在不接种原因层面,“不了解接种信息”是四大人群共同的首要原因。其他原因较为分散。敏锐的执行者更多因为疫苗供应不足而未接种,其他三类人群更关注“疫苗安全性、保护效果”以及“疫苗接种成本”。

此外,调研还跳出原因分析,从两类重要的成人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和HPV疫苗)入手,尝试观察人们是如何看待自身与疾病、疫苗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寻到最影响人们接种的因素。我们把人们接种疫苗的全过程用“健康信念模型”进行拆解,该模型关注六大维度,分别是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益处、信息提示、感知障碍和自我效能。随后,我们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发现引导接种的关键因素分别为:自我效能、感知障碍和信息提示,其重要性分别达到23%、22%和18%。

差异性建议助力疫苗接种提升

牛津科普系列《疫苗》一书中指出,除了物资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外,疫苗接种取决于“疫苗接受度(vaccine acceptance)”这一重要因素。

那么,该如何促进成人疫苗接种行为、提升成人疫苗接种率?报告认为人群应当被细致归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差异化策略,逐一打破接种障碍。

建议一:对于敏锐的执行者,应该提供及时、有效的疫苗预约、接种渠道信息。

  • 建议增加社区接种点成人疫苗接种专区(或时间段)的多渠道公示,如通过社区公告栏、社区社群等进行信息推送。
  • 通过疫苗接种前后期专业医生的咨询和介绍,帮助此部分人群获取信息。

建议二:对于乐观的思考者,应当充分调动他们信赖的信息来源、信息主体进行疫苗接种收益的相关宣传,减少接种顾虑。

  • 邀请专家进入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健康科普和咨询,主动提供更为准确且全面的咨询、预约、接种信息和建议。
  • 加强在线上渠道的露出,以疾病科普、受种者分享、专家建议等多样化内容形式,更快、更精准地触达目标受众。

建议三:对于忧心的跟随者,应当把重点放在疫苗本身知识层面进行宣传、介绍。

  • 加强疾病科普及疫苗内容科普,增进公众对于可被疫苗保护的成人疾病(如感染症状、传染性、预防手段等)及疫苗接种必要性的认知,以此减少因不了解疫苗造成的认知焦虑(如对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的误读)。
  • 以此次报告核心聚焦的其中两类成人疫苗为例,建议可向目标受种人群普及相关知识。例如,接种HPV疫苗可有效预防HPV持续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是宫颈癌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也是消除宫颈癌第一道防线。HPV疫苗的保护不应以价数为单一评判标准,而需关注疫苗的整体防癌效果。年龄是带状疱疹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中老年人在接种带疱疫苗前应了解:慢性病不是疫苗接种的禁忌。中老年人在接种疫苗前应牢记三大“关键词”: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

建议四:对于闭塞的回避者,应当把重点放在塑造人群内部意见领袖上,通过典型代表,深入此类人群内部,借助以传帮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圈层。

  • 鼓励意见领袖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分享疫苗接种的经验和感受,通过社群、邻里聚会或社区广播等渠道影响到更多身边的人。
  • 同时加强意见领袖与该人群的情感连接与信任建立,通过讲述真实感人的接种故事,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责任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