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90后”摄影师储卫民: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
重庆“90后”摄影师储卫民: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
近日,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拟获奖人选公示,重庆北碚区“90后”摄影师储卫民获得艺术摄影类奖项。这位从软件工程师转型为职业摄影师的年轻人,用镜头记录下了世界各地的壮丽风光,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
2017年,为了追逐光影梦想,储卫民放弃了一份年薪高达40万的稳定工作,开启专职摄影之旅。7年多来,他走遍全球3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拍摄了50多TB的影像素材,在国家地理杂志、抖音等国内外平台展示展播拍摄作品20余万条(次),全网点击量超3亿人次。
从程序员到摄影师的转变
1990年出生于重庆的储卫民,大学期间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刚上大学时,他就用打工攒下的几千元钱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大二时,他在德国交流学习期间首次进行长途旅行,这段经历激发了他对户外旅行和探险的热情。
毕业后,储卫民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虽然收入不菲,但他总觉得这份工作缺少挑战和学习新东西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在业余时间钻研摄影,并不断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只要有假期,他就会去户外拍摄,攀登四川四姑娘山,探秘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深入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2015年春节过后,储卫民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意外的决定:辞掉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成为一名职业旅行摄影师。面对父母的不支持,他坚定地说:“我想尝试不同的道路,追寻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东西。”
极地摄影师的探索之路
走摄影这条路并不容易,每次出门,储卫民身上仅摄影设备就有5-8公斤重,再加上自己的随身物品,总重量20公斤左右的大号登山包就是他在户外生存和工作的保障。
储卫民经常拍摄的雪山、极地等户外景观,注定要面对恶劣的极端天气和复杂艰险的地貌。在悬崖边搭车、在风雪天徒步、住帐篷睡山地、相机因为极度低温而自动关机,都是家常便饭。他经常在雪山上被山谷大风撂倒,只能一边支撑着三脚架,一边趴地前行。
储卫民称自己为极地摄影师。约有3/4地区位于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是他经常拍摄的地方。2016年,他偶然看到荷兰摄影师Max Rive拍摄的一组格陵兰峡湾照片,后来又阅读了探险家Willem Vandoorne和Joery Truyen在那里的探索报告,被那里独特的景观深深震撼。
《北极的冬天》。摄影师:储卫民
储卫民的获奖作品《北极的冬天》正是拍摄于他第三次登上格陵兰岛。照片记录了位于格陵兰西北部乌佩纳维克镇的夜晚,“地都被白雪覆盖,甚至远处的大海都结冰了。但是温暖的灯光和一家三口的出现,又让这张照片充满了和谐与温馨的感觉。”这是储卫民自己对于这张照片的描述,也是它最终打动评委的重要原因。
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
在中国,坐着火车可以看到高原、雨林、雪山、湖泊等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可以看到巨大的城市群,看到可可西里雪山下的公路与光缆,看到戈壁滩上的4G信号塔。在一次从西宁坐火车去格尔木的旅途中,储卫民看到了窗外不一样的风景。
“本以为是一望无际的西北戈壁风光,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风力发电厂、各种防沙网等现代设施。这种传统景观与现代设施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人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的理念,也让人们切实了解到基础建设背后所蕴含的科技、规划、决心和艰辛。”于是,他萌生出拍摄《火车看中国》系列的想法。
为拍摄《火车看中国》系列,储卫民先后20余次乘坐全程28小时的青藏铁路,反复寻找最佳拍摄点,不断摸索摄影技巧,总结出了一套应对车窗玻璃反光、火车内外光线差异大等问题的拍摄技巧。
储卫民策划拍摄的《火车看中国》《不一样的中国》《中国新塔》等系列作品,通过人物情感、表情与环境的互动,展现出中国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勇敢,向世界真实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看到一个真实、美丽、充满活力的中国。此外,《火车车窗外的西藏风景》还获得2023年哈苏大师奖。
公益摄影讲座传播美好
追逐梦想之余,储卫民还积极投身公益,将对摄影的热爱与公益相结合,先后到10余所乡村中学和30多所高校开展公益摄影讲座,带动更多人用镜头记录美好。
储卫民说,当摄影成为职业的话,应该通过摄影去发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到世界的多样性,“让世界更加美好”。日前,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人选公布,储卫民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