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听阿来讲杜诗,读懂杜甫眼里的别样成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听阿来讲杜诗,读懂杜甫眼里的别样成都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0355212_121119350

杜甫是第一位全面书写成都的诗人,他的诗词名句千古流芳。从"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用诗歌为成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中,当代名家阿来以深厚的文学功力,解读了杜甫与成都诗的关系,展现了杜甫如何与成都的历史、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相遇,成就了杜甫的成都诗,也成就了杜甫诗中的成都。

757年4月,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一年多了,杜甫冒险从长安逃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唐肃宗,被授为左拾遗。不料杜甫入职没多久,便因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任华州司功参军。性格疏放的他,不能忍受无聊而繁重的官吏生活,加上战乱之中,俸禄微薄,不能养活家人,于是便弃官,带上一家人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意图要在此地筑一草堂以避战乱。无奈看中了地方,当地的主人并没有遂他的愿望。于是又从天水跑到甘肃秦岭中的同谷县,想投靠曾有过书信往来的县令。然而,这位县令却对他不闻不问,一家人只得在严冬中啼饥号寒。秦州住不得,同谷县也待不下去,只好继续带着妻儿颠沛流离,穿越高山深峡的秦岭,走古蜀道来到成都。

759年12月至760年1月间,杜甫来到成都,到765年离开,他在成都与蜀中生活了6个年头。在此期间,他写出了200多首诗中有史、史中有诗的作品,显现他的情趣与胸怀,显现他"集大成"的诗向更多样更深沉更成熟转变。"更可贵的是,杜甫为那个时代的成都,从自然到人文,留下了一份鲜活生动的档案。所以,我在这个系列讲座中便有两个面向。一个,通常讲杜甫所讲的,他的诗。再一个,则是他诗中的唐代成都的面貌。这是一个新的面向,可以说是杜甫眼里、笔下的成都。"阿来在《阿来讲杜甫成都诗》的前言里如是写道。

在阿来看来,杜甫是一个历经忧患,善于书写苦难的诗人。但是入蜀之后,他过了一段安静的时间。蜀地特别温润的气候,成都给他了安宁的生活空间,他也用自己的诗歌,给成都做了很好的回报。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人,能如此全面地从成都的文化气质上书写了成都,那就是杜甫。阿来称这种书写为"'诗歌本'式的记录"。"它除了给文学史留下宝贵财富之外,还对城市史大有意义。在杜甫入蜀之前,没有人这么细致地观察过成都风光,也没有人以这样的审美格调来表达过。杜甫是给成都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最早定下基调的那个人。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的诗意。甚至可以说,唯有跟文字、文学联系起来,一个城市的文化生命才会真正产生。"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杜甫一家颠沛流离,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望见了平原上的成都城。这首《成都府》既是他写成都新生活的第一首诗,写给成都的见面礼,也是他艰难行旅的纪行诗的最后一首。

阿来认为,《成都府》既是写成都,又是写杜甫自己。"杜甫写了如何初见成都,远望与近观。成都的外面,成都的里面,伴之以一波三折的感情变化。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的《成都府》不是第一首写成都的诗,在此之前的李白写过《登锦城散花楼》等,当然也不是最后一首诗,此后还有岑参、陆游、范成大等人写的成都诗,但却是成都第一次以这样一种全景式的形象出现在中国诗歌里,进入诗的美学史。"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很好奇:杜甫到成都写的第一首诗题为何叫"成都府"?为何不直接叫"成都"或"成都城"?对此,阿来解释道:"在古代,巴与蜀就是四川盆地的两个区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张仪等人讨伐巴蜀,灭掉了古蜀国的开明王朝和东部的巴国,占领了四川盆地,随后以成都为西部四川的中心,建立蜀郡。东部四川,则是巴郡。当时成都是蜀郡下面一个县,叫作成都县。到了唐代,尤其玄宗避难入蜀之后,成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升格为成都府。由此可见成都府是一级真正的行政机构。"事实上,这座从有城池起就叫成都的成都城,其建城史已经有2300多年。距离杜甫开始写这座城市也已经有大约1070年。

入蜀之前,杜甫基本都生活在北方。如今突然来到成都这样一个温润的地方,让他感到"山川易"。阿来非常欣赏杜甫在诗中,对成都气候的细腻表现,"冬季草木昌"。晚上太阳都落了,还很热闹,有笙和箫的声音。他对成都一见倾心。

历史上,四川为各种各样外来的人提供了接近它的理由和方式,温润了无数受伤的心灵,滋养了无数饥渴的灵魂,使他们来了就不想离开。杜甫也一样。当年他准备在成都浣花溪旁修建草堂之时,便充分感受到了温暖的人情。首先是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免费给他选了一个林塘清幽之地,然后就是美化居住环境,搞绿化。来看看他的《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阿来解释道:"杜甫为了盖草堂写了好多诗,问周围的县官要东西。他第一首诗问一个县史,问他要桃树苗。'桃栽'是名词——适合栽种的桃树苗。为什么是桃树呢?他在后来的一首诗《题桃树》里写'高秋总馈贫人实',说秋天树上都结满果实了,可以吃可以卖,这是对实用性的考虑。'来岁还舒满眼花'则是出于审美的考虑注意看,杜甫还提了要求,一百棵桃树苗,要在春前送到浣花村来,春前至少是春分之前。规定数量,规定时间,因为那时是栽树最适宜的季节。写一首诗,用一种稍显调侃的语气,一县之长果真就将桃树送与他了。杜甫来成都的途中,还要经过绵竹县。那时绵竹的县令还在县衙招待过他。考虑到草堂周围的生态不能只有桃树一种,绵竹一县,那时就以竹名县,说明那里竹子确实不错。于是他又给绵竹县令写了一首诗寄去,《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后来,杜甫又陆续要了桤木、松树等等,甚至还要了绿李、黄梅盆景。"

现在,草堂建好了,屋外的园林也布置好了,可屋里还缺少各种器具。杜甫依然是到处找人讨要,比如瓷器,于是就有了这首《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阿来解读道:"唐代四川的陶瓷业很发达,今天文物遗存,还有著名的成都邛窑,离如今成都的大邑不远。所以杜甫写诗要大邑的瓷碗。说大邑烧出来的瓷器轻薄而又坚固,更妙的是敲击出的声音就像是哀玉。玉的声音叫'哀玉',并不是悲哀的意思,是指声音仿若人在轻言细语。更妙的是,把大邑瓷器轻轻一敲,连成都都听见了哀玉声了。听见了什么?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声音,而是听见了名声。杜甫这种修辞,看似随意点染,却实在非常巧妙。注意,唐诗里常出现'可怜',是可爱的意思。杜甫说:您家的白碗像下了霜雪一样白,我们一家人不仅很喜欢这些瓷碗,还急需,所以赶紧给我送一点来吧。如此一来,杜甫盖好了房屋,同时营造好了四周的园林盆栽,'胜霜雪'的白碗也送到了茅斋,草堂终于成形了,一家人可以安安心心过日子了。"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杜甫的草堂与园林就初具规模。他靠的是什么?是他自己的精心营造。成都各级官员对他也相当友好,相当慷慨。在阿来看来,这也反映出唐代的文化风气。那时,杜甫当过最大的官也就是个从八品的左拾遗,放在今天大概就对应个副科级。而他寻求帮助的这些人,至少是从七品的副县级,这些人都愿意满足杜甫的愿望。或许,正是由于景美、人美、富足等等原因,所以,杜甫才能在四川写下那么多不朽的诗篇。

对很多人而言,学习杜甫诗的第一首大概就是《春夜喜雨》了。阿来认为,杜甫对成都气候细节的书写,最好的就是这首。"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杜甫由衷的欣喜。从战乱干旱的北方,他在成都感受到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种欣喜不是狂喜,而是宁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难道他仅仅只是书写悄然而至的一场春雨吗?还是说他在描写春雨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天地、人间的温润对他的浸润?我想对于杜甫来讲是双重的。这样的东西,当然是从成都美好的自然中来,同时也是从成都美好的人情、人际关系中来的。"杜甫暂时放下忧国忧民的心绪,将注意力放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便开辟出了一个巨大的题材领域,在个人生活史的意义上,完成了"诗史"的重要部分。尤为突出的是,杜甫反复地写成都的江和雨,于是千年之后,人们书写、言说、品味成都江景和雨景,就已经不能不受杜甫那些诗歌的深远影响了。

值得一提的是,《阿来讲杜甫成都诗》一书由"世界最美的书"获得者、著名设计师尹琳琳设计。杜甫的经典诗文,阿来的美文解读,加之画家的美丽画作、黄金比例的开本、考究的用纸、内文横竖排相加、开关效果目录折页等灵动版式,图书呈现出惊艳、大气、古朴、典雅,让人爱不释手。每一讲以成都画院著名画家的水墨画开篇,是成都的山水,也是成都的风情。内文版面以一句句诗文为引,搭建起杜甫与阿来两个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杜甫,诗文部分采用红金色,直排。红金色是传统的东方色彩。阿来,解读部分采用黑色,横排。现代的诠释是中国人的血脉和情怀。四色印刷加上金色增加瑰宝般的美感,6mm宽的咖啡色和金色的丝带似缠绕时光的线,将读者的思绪拉长到千年之久,独具韵味。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精神,都充分展示出杜甫都能将其为我所用、熔铸一切,以集大成而雄视古今,独步天下。

总之,本书通过阿来与杜甫进行的千年对话,让读者走近杜甫、走近成都,了解杜甫眼里的别样成都。一城一书,诗文精神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之佳作。这是阿来作为一个晚生写作者对伟大前辈杜甫的敬意,同时也作为一位成都居民,以此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我们当然不可能再看到杜甫,也不可能回到唐朝的成都,但杜甫那些充满当时现实感受、时代气息的诗歌,却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声音响亮,音调铿锵。阅读,欣赏,体味杜甫成都诗,却能把他,把一座城市,把一个时代在想象中重新复活,看到一个远去了千年的生命,依然那么生动鲜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