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降薪来了!金融行业高薪时代,结束了
大降薪来了!金融行业高薪时代,结束了
一则关于金融央企限薪的消息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根据最新报道,中国将对金融央企实施薪酬限制,集团员工年薪将被限制在100万元以内,超过部分将被削减。这一政策的出台,或将彻底改变金融行业的薪酬格局。
限薪政策细节曝光
根据路透社消息,中国将对金融央企实施薪酬限制,集团员工年薪将被限制在100万元以内,超过部分将被削减。更有网络爆料称,限薪政策将分层级实施:央企上限100万元,二级子公司299万元,三级子公司370万元。
更有消息透露,降薪行动已经开始实施,部分金融央企从2月开始全面降薪,新的薪酬体系已确定。按照财新的报道,此次降薪涉及27家金融央企,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六大保险公司、四家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中投公司等及其子公司。
以中信证券为例,作为央企下属金融公司,其高管薪酬普遍较高。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中信证券有13位高管年薪超过400万元,5位超过500万元。2021年,中信证券32名高管年度薪酬总额达1.66亿元,人均薪酬520.31万元,位居高管人均薪酬榜首位。
金融行业降薪风暴持续升级
事实上,金融行业降薪的苗头早已显现。2022年,证券业协会要求券商高管和核心业务人员建立工资延期支付机制,基金行业协会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至少3年内将业绩报酬延期发放。同年8月,财政部要求国有金融企业优化收入分配,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2023年,多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强调已建立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及追索扣回机制。2024年,新“国九条”更是将重点放在证券基金的薪资管理上,证券行业的薪资随之下调,头部券商的薪资明显下调。
数据显示,2023年公布年报的38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20家人均薪酬同比下降,降幅超过6%的有6家。2023年至少有11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近亿元。其中,招商银行2023年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达4329万元,涉及员工4415人,占员工总数的3.79%。
在券商方面,已公布2023年报的27家上市券商中,80%以上的券商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下降。中金公司2021-2023年员工人均薪酬由116.42万元降至70.04万元,降幅高达39%。从高管薪酬看,中金公司2023年高管年度薪酬由两年前的9441.6万元降至3266.6万元,减少了65.4%。
基金行业也面临薪酬大幅下调。2024年,基金经理离任人数高达359名,为公募基金业26年以来“历史之最”。传闻中,基金公司的薪酬峰值已从1500万元一路降至120万元,缩水90%以上。根据财联社报道,部分央企公募基金已启动退薪工作,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北京基金业协会编制的《PE/VC机构薪酬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创投行业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20%-40%。
行业薪酬差距引发反思
金融行业一度是高薪的代名词。2020年中金公司人均年薪达115.57万元,平均下来每个员工月薪近10万元。中金公司董监高报酬合计(税前)1.68亿元,其中有7位税前年薪超过1000万元。如果折算为日薪,黄海洲每天能挣5.29万元,王晟每天能挣5.1万元。
《中国经济周刊》曾统计,2018年至2021年,金融业员工年度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2.35倍、是其他行业的1.69倍。其中,证券业更是突出,员工同期年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3.76倍、其他行业的2.71倍。
但这种高薪背后,是巨大的行业内部割裂。在金融机构内部,既有年薪过千万的高管,也有年薪百万的专业人士,还有固定工资8000的营业部人员,更有月薪5000的合规专岗。更重要的是,很多金融机构的高薪,并非建立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以中金为例,2020年中金公司拿出108.31亿花在员工薪酬福利上,给股东的分红却仅有8.69亿。
政策调整背后的深意
金融行业的降薪,同样蕴藏着时代的周期。招商银行的年报曾显示,中国0.06%的富人占有31%的财富,1.9%的中产占有51.12%的财富,而人数最多的98%普通人,仅仅掌握17.85%的财富。2/8定律,已经变成了2/98定律。当券商高管领着近千万年薪的时候,全中国还有6亿人的月收入不到1000元。
从属性上看,金融是分蛋糕的,不是做大蛋糕的。当一个中科院科学家的薪资还不到普通金融员工1/10、不到金融高管1/50的时候,这是令人担忧的。正如经济学者姚洋所说,“金融业降薪不是惩罚性的,而是为了降低金融业吸引力,转向发展制造业。”高薪是一个风向标。哪里收入高,顶尖人才就会涌向哪里,过去的金融、地产、互联网,都验证了这个逻辑。当“金饭碗”的光环破碎一地的时候,正是繁花万千破土而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