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元朝两都制:大都总天下,上都连漠北,适应了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元朝两都制:大都总天下,上都连漠北,适应了多元一体国家的发展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AVQC5ED05568XRD.html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独特的两都制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分别位于中原和漠北,一个掌控中原,一个连接漠北,这种制度不仅适应了元朝多元一体的国家结构,也为后世清朝的两京制提供了借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鉴于其独特性,元朝初始便设有两座都城,即大都燕京与上都开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诸如周、汉、隋、唐等朝代曾施行两都制,通常为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一者为政治核心,一者为经济核心。元朝的两都皆属政治中心,上都为连通漠北的关键,大都为掌控中原的重地,元朝皇帝在两都间巡行,维系着大一统态势,对后续清朝的两京制影响颇大。

蒙古的四时巡幸制

在蒙古汗国创立伊始,尚无首都存在,成吉思汗遵循往昔惯例,依四季变迁而迁移。蒙古与契丹相同,将四季行宫称作“斡耳朵”。成吉思汗晚年,鉴于帝国发展之需求,成吉思汗萌生出于漠北“杭海答班”地区建都的想法,进而出现了新的四季“斡耳朵”。

于窝阔台时期,在耶律楚材的操持之下,蒙古于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剌和林开启都城建设,将其命名为哈拉和林,简称为和林。此地位于蒙古高原核心区域,倚仗杭爱山脉,临近鄂尔浑河,地势险峻,水草繁茂,乃是蒙古汗国建都的上佳之所。过往的匈奴单于庭、突厥牙帐、回鹘牙帐、辽国西北招讨司,还有当下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等皆在和林周边。

1235 年,窝阔台责令汉族工匠着手建城,此城南北长大概四里,东西宽约二里,当中有大汗的宫殿——万安宫。和林城存在回回、汉族这两个居民区,居民主体为工匠。城中庙宇、清真寺以及基督教堂众多。在蒙古帝国时期,众多的西方、中原工匠被掳至此地,诸多商人、学者、教徒云集于此,致使这里曾成为亚欧大陆的商品交易核心之所。

然而,定都后的蒙古依旧维系着四时巡幸的规制。例如窝阔台春季于和林之北狩猎,夏季转移至月儿火怯土草地,秋季在阔阔脑儿与乌孙豁勒之间射猎,冬季结束则在汪吉河一带避寒。“大致是每逢夏季便前往高而寒冷之地,到冬季就趋向温暖且薪木容易获取之处来躲避。过往都是今日行进明日停留,只为追逐水草便利畜牧罢了”。此制度,对后来元朝两都巡幸制的构建具有关键的影响。

金莲川幕府形成和上都的营造

1251 年,蒙哥于忽里台大会当选大汗,命皇弟忽必烈统辖漠南汉地事务,驻留于漠南扎忽都。忽必烈倾心汉文化,获中原汉族士人的拥护。以这些汉族士人为核心,造就了著名的幕僚团体——金莲川幕府。

忽必烈南驻忽都以后,于桓州和抚州之间往复迁移,依旧维持帐居野处、冬夏迁徙的习性。鉴于形势发展所需,忽必烈于 1256 年在桓州东、滦水北的龙岗构筑宫城,将其作为自身的幕府所在,称作开平府。此工程主要由贾居贞、谢仲温等人负责,历经三年竣工。元朝建立后,其更名为上都,并予以增修。

增修后的开平呈正方形,每边均为 2200 米,方位坐北朝南。其东南处为皇城,设有六门。建筑风格皆为汉蒙融合,尽显杂合之特色。开平府地处漠北与汉地之间,向北能够联络大漠蒙古诸部,向南能够掌控中原,地位极为重要。开平府的建成,有益于帝国政治中心自漠北迁至中原。

忽必烈称汗之际,燕京成为帝国之都,开平则定为上都。为推动上都经济繁荣,忽必烈屡次降低上都地区工商业税负,还在燕京与开平之间构建了 12 个驿站。至元朝时,居于此地上都的工匠达 2999 户之众。受元朝激励,上都成为草原“丝绸之路”起始点,诸多西方商人自此进入元朝内陆。此地宗教活动颇为频繁,众多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得以修建。1260 年,忽必烈册封八思巴为帝师,上都城建有八思巴帝师寺。

元朝建立之后,上都成为关键的政治核心所在,亦是元朝皇帝与蒙古王公联络之所。从大都至上都总计修筑了四条大路,于上都城设立众多中央机构,诸如上都路总管府、上都留守司、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国史院上都分院等等。

每年四月,春和景明之际,忽必烈便率领后宫妃嫔、宗室亲眷、王公重臣前往上都巡行,纵鹰驰马、狩猎自乐、消暑乘凉。忽必烈也在此接受漠北蒙古王公的朝见,并举行重要宗教仪式。每年重阳、四月九,此地举行祭天活动;每年六月十五,此地举行忽里台大会。此种治国之法为游牧民族所特有,譬如辽国便有于春季至长春州巡行,与女真各部会盟的制度。

燕京成为了中国大一统时代的首都

元朝以燕京为大都,此乃地理形势所需,亦是对历史传统的承袭。就地理而言,燕京地处中原、大漠与东北交界之处,乃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过渡区域,定都于此利于对两地同步掌控。再者,定都燕京亦契合了海洋文明的发展,燕京背靠中国大陆,面向渤海湾,且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护卫,其海陆位置甚为优越,诚可谓“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在远古之时,黄河于燕京一带归入大海。大运河开通后,中原的物资能够借由内陆水运直抵燕京。在金国时期,便已有了将运河拉直的工程。至元朝,海上运输昌盛,对燕京的物资补给地位愈发有利。

就历史传统而言,先前辽国把燕京列为五京之一,金国更是将燕京定为中都,元朝承接辽金大统,必然会斟酌以燕京为都城。早在 1215 年蒙古攻克中都之际,此地便成为蒙古治理汉地的政治核心。窝阔台当政时,耶律楚材设立燕京行尚书省,作为中原汉地的最高行政机关,其后历任中原长官皆驻留于此。

忽必烈称汗伊始,即下令以燕京为都城,将燕京行尚书省改制为中书省,使之成为帝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其后,枢密院、御史台、国子监等重要机构亦在燕京设立。1263 年,忽必烈颁旨:“开平府乃阙廷所在,加号上都,于外之燕京修缮宫室,分设省部,四方会同”,遂将燕京更名为中都,并开启营建中都之规划。

1266 年,忽必烈明令安肃公张柔与行工部尚书段天祐等人着手营造中都。彼时,金国的中都城已遭战火损毁,且蒙古人对在被毁之处修筑宫阙颇为忌讳,故而忽必烈决定舍弃旧都遗址,于东北的北海子一带重建新都。1267 年,工程开启,至 1276 年竣工。

上都城的修建工匠主要为汉人,此外还有众多色目人等。大都城规模空前,城周长共 28600 米,设有 11 座城门。城市布局规整有序,“街道笔直,此端可眺彼端”,“自南至北称作经;自东至西称作纬。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处相通。”全城划分为五十坊。整个城市布局以《周礼》为准则,在物品陈设、礼仪制度方面采用汉法,同时保留一定蒙古风俗,体现出民族融合的特征。

元朝乃是史上首个以燕京为都城的大一统王朝,此举具开创性历史意义。此后,明、清、北洋军阀以及新中国皆以燕京为都,此既是对历史的承继,亦是巩固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之所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