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引入离心率
为什么引入离心率
离心率是描述圆锥曲线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不仅统一了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定义,还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出发,详细介绍离心率的概念及其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最先开始研究圆锥曲线,并获得了大量的成果。古希腊数学家 阿波罗尼斯 采用平面切割圆锥的方法来研究这几种曲线。
①用垂直于锥轴的平面去截圆锥,得到的是圆;
②把平面渐渐倾斜,得到椭圆;
③当平面倾斜到“和且仅和”圆锥的一条母线平行时,得到抛物线;
④用平行于圆锥的轴的平面截取,可得到双曲线的一支。
通过平面切割圆锥体,可以得到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这四种图形,虽然他们形状不同,但是本质都是“ 用一个平面切割圆锥 ”得到 ,前面介绍了这四种图形的标准方程,我们自然有一个疑问:能否通过一个定义来“定义”这四种图形?为此引入离心率。
在数学界,统一名词一直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特别是物理界,比如万有引力F,他的大小和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样的,两个电荷力Q,他的大小也和两个电荷的电量成正比,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能否把万有引力和点电荷力统一为一种力呢?比如叫做“引力场力”,据说爱因斯坦一直想把三大引力统一为一个力,虽未成功,但仍值得学习,在学习完后圆锥曲线,我们就可以发现,使用离心率就可以统一定义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
椭圆第二定义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 $F\left(c,0\right)$ 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 $l:x=\frac{{a}^{2}}{c}$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 $e=\frac{c}{a}\left(0<e<1\right)$ 的动点 $M$ 的轨迹叫做椭圆, 定点为椭圆的一个焦点, 定直线为椭圆的准线, 常数 $e$ 是椭圆的离心率。
双曲线第二定义
到定点 $F$ 的距离与到定直线 $l$ 的距离之比为常数 $e=\frac{c}{a}\left(c>a>0\right)$ 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其中, 定点 $F$ 叫做双曲线的焦点, 定直线 $l$ 叫做双曲线的准线, 常数 $e$ 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抛物线第二定义
平面上到定点 $F$ 与到定直线 $l$ 距离之比为常数 $e\left(e=1\right)$ 的点的轨迹为抛物线。其中,定点 $F$ 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 $l$ 为抛物线的准线,常数 $e$ 为抛物线的离心率。
圆的第二定义
圆的第二定义可以看成椭圆的特殊情况,当$e$为零时,椭圆就变成了圆。
通过点到直线的比值,就可以统一圆锥曲线的定义,如下图。
①$e=0$ 为圆
②$0<e<1$为椭圆
③$e=1$为抛物线
④$e>1$为双曲线
离心率的发展
在离心率发展早期,人们提出离心率是为了统一圆锥曲线,后来,随着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和天气运动后,离心率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离心率就是在圆锥曲线顶点处曲率半径与顶点到焦点距离的比值减1,或者说圆锥曲线上动点在顶点处做离心运动时的“离心”比率。 参考下图
通俗来解释一下,以抛物线为例,上图中在焦点 $F$ 处放个恒星,行星运动轨迹为红色曲线 $C$ ,行星目前在顶点 $A$ 处(顶点也叫做近心点,这是距中心天体最近的点),二者距离为 $r$ ,在 $A$处的曲率半径为 $R$ 。经过 $A$ 后,行星做离心运动,$A$ 处瞬时半径 $R$ 相较于以恒星为圆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 $r$ ,是其 $\frac{R}{r}$ 倍,或者说瞬时半径额外增加了 $\frac{R}{r}-1$ 倍,而这个增加的比率就是由于"离心"运动带来的额外增量,所以叫"离心"率,而离心率 $e$ 恰好等于 $\frac{R}{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