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解读: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解读: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17/06/81265210_1136764547.shtml

四、时代特色

本时期的时代特色总体来说用两句话概括:北方政权林立,南方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开发。除了政治混乱,其他两个是有利于时代发展的。但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政治混乱,也就不会有“五胡乱华”民族大融合的机会,没有政治混乱,就不会有北人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去南方打拼的故事。所以能够在历史占有重要位置的,一定是对历史车轮前进有贡献。

(一)北方政权林立

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大体上是五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且每个民族都不是统一的整体,所以在西晋灭亡的权力真空时期,几乎每个民族都建立了不止一个政权。

初在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建立政权的马背民族,不知道如何驾驭这片农耕地区,所以走了很多弯路。这些弯路,包括在政治上不知如何去驾驭下官,在经济上不知该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以及在社会上不知爱护子民(没有把自己从敌对的位置转换到家长上)。

所以十六国的政权,大多是弱小、笨拙且残酷的。他们只知道互相征伐,劫掠民财为军饷。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无论是胡人还是汉人,都生活得十分艰难。所以这时期的北方是很凄惨的场面,但废墟里也是有着鲜花,那就是前秦苻坚为了调解胡汉关系所做的努力,虽然效果不大,但也让民族融合的过程变得更温和些。

北方政权林立的局面,要靠聪明人破局。这个聪明人就是北魏的统治者们,在基本统一了北方后,为了不再重蹈苻坚的覆辙,孝文帝决定要彻底地进行汉化改革,以完全融合胡汉分歧为手段,实现王朝封建化的目的(顺逆潮流端已讲过重要性)。经过领导人的大力推行,北魏治下的社会,胡汉分歧大大减小,汉人学会骑马牧羊,鲜卑人也能抡起锄头去种庄稼。改姓,通婚,说汉语,成为北朝时尚。

北朝的民族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民族融合程度也大大加深。可以说经过北魏的努力,北方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彻底汉化,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任务基本完成,给统治者带来的回报是十六国政权林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二)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可以说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少有长寿的王朝,东晋一百多年的国祚算是很罕见了。

不说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的乱糟糟,单说南朝两百来年四个王朝的历史就够短命的了。南朝四家为何如此短命?前文说过,是因为西晋留下的bug无解,短时间内,统治者无法自破牢笼。

但南朝的更迭不同于北方的林立,除了梁时的混乱株连百姓,其他三个朝代还是相对比较干脆利索的,改朝换代的效率极高,都没有对社会产生较大的破坏。所以南朝政权虽然短命频换,但倒霉的也只是少数统治阶层。百姓的生产生活大多数时间里还是很安定的。

(三)北方民族融合

这段内容在上两个板块都有涉及,这里只是补充一下。

民族融合的领域是多方面的:

在生产生活和文化上,没有先进和落后分别,所以是互相学习,少数民族学会种地,汉族学会放羊,等等。

在政治上,汉族找到了自己的主场,汉人用五百年琢磨明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封建制度,是统治农耕地区的最好用工具。少数民族政权也很快认识到这一点(前秦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并酌情使用。

再长的旅程都有终点。经过人民和统治者的不断努力,胡汉观念趋于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最终都汇流到华夏民族中去。

(四)江南经济开发

文明发芽的时候,中华大地上其实是多线发展:四川盆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这些文明的种子竞相成长。但史前岁月太过漫长,遇到的大自然考验太多,最终只有黄河流域的文化茁壮成长来,在不断地流动下,其他地区的文化要么萎缩(长江流域),要么消失(四川盆地三星堆),都被吸收到中原文化中。

在秦汉时,中原政权将控制力扩展到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比今天的中国行政疆域更广)。而农耕文明的个体特点是安土重迁,所以想让人民去新开拓地区繁衍发展,是非常难的。

让一个人离开其常住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釜底抽薪——让其在原地待不下去。

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于是曹操趁机招募流民去新征服的边境种地(屯田),护边务农两不误。

西晋开始以后,统治者昏庸无能,诸侯作乱,外族入侵,百姓为了活命不得不离开故土。因为气候变得寒冷,习惯种地的中原人只好往南方去。尤其是过了长江,那里地广人稀,可以安心地抡锄头,不用担心地主来兼并,衙门来收税,军匪来打劫。西晋后期的北人南迁是自发的,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有限。且南方多水泽深林,弥漫着于人有害的瘴气,所以初期的江南开发是比较艰难的。

东晋建立以后,在政府的示范下更多的中原人纷纷南下。统治者必须善待百姓、发展农业,才能让政权稳定。于是东晋以及之后的南朝的历任统治者,大多执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助农政策。

通过西汉初期我们知道,小农经济是封建时代最具生命力的经济形式,政府只要不干预,就会发展起来,政府能够对其扶持的话,会发展得更好。所以东晋和南朝的两百年中,江南的农业有了突出的进步,这其中有中原人带去的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缘故,也有政府扶持、环境安定、气候土壤适宜等因素。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连带着发展起来。

那么江南经济开发到何种程度?这时期江南就比北方富裕了吗?

还没有。

北方作为两千多年政治、经济中心,即使是受到马蹄践踏,也还有着雄厚的基础。百年间的荒废,受伤的只是人民,土地却因此得到了休息。

并且,聪明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很快学会了强大之道——汉化,这当然包括鼓励农业生产。所以,在南方经济大开发的时候,北方也没有一直闲着,北方的农业在逐渐恢复并发展。但是,其规模还是不如从前,毕竟最精通种地的资深农民大多跑南方去了。所以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南方经济和北方经济的差距只是缩小了一些。

在这之后的千年里,偶尔就会有少数民族南下作乱,也有政权内部的激烈斗争。知道了可以去去南方躲难的中原人,每逢战乱就往南走。大概经过三次迁移(两晋,唐安史之乱,南宋),南方经济终于超过了北方,中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而且在以后的时间里,南方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苏湖熟天下足”的俗语。

经济所在,也是人文所在,所以江南多才子。尤其是江浙一带,在明清的多次科举中,如果单从成绩看,优秀学子多是出在这一带。为了平衡,后世统治者不得不将南北方分两张试卷考试。

五、科技文化

这一板块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

还要知道的是,时代成就英雄,历史也成就文化。每个时代的文化特色都是因其时代的需要:商周的甲骨文,是为了满足商周军政大事仰仗占卜而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为了满足各国统治者争雄的需要;《史记》这样三千年通史的出现,契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东汉末年佛道兴盛,是为了满足乱世人民排解痛苦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学出现这样的成就(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因为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不懂农业生产,需要有理论指导。而祖冲之编写的《大明历》更是指导农时的重要根据,至于圆周率,那是编写《大明历》所需要的知识——数学的一个贡献。

不止自然领域,人文领域也遵循这样的规律。这主要体现在绘画上。

绘画大概可以分为两派:

一是满足下层民众宗教需求的宗教画。为什么说满足下层民众需求?因为下层民众从东汉末年就饱受战乱,需要佛教这样的精神寄托。但万恶的封建社会里,识字是很难得的,所以下层民众了解佛教的最好方式就是看画。当然,雕像(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盛行也由此原因。

二是满足士大夫需求的山水画。世家大族的文人们,从生到死都衣食无忧。这样的闲人分两种,低级一点的去吃五石散,赌博玩闹,高级一些的就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有的人去写诗,有的人去写字(王羲之,有的人去习武,有的人去唱歌,有的人去参禅……当然也有的人去画画。去画画的这群人,要在画里体现出自己超脱的,所以写意、体现文人风骨的山水画就诞生了。

当然除了山水和宗教,也有别的绘画主题的,如以画美女出名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科技文化聊几句就到这里。文章最后,我想扩展一下去解答孩子们的疑问:为什么那么期待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并没有讲到你们的兴奋点。不是我不能,是不想。

所谓的魏晋风流,是少数世家大族的风流,百分之九十的这时期的人们,过着的是水深火热的日子,就像之前说得那样。魏晋南北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说白了就是没有把土地从门阀士族手里拿回来还给百姓。

这几百年中,北方人民受着大小政权的战火肆虐,生死难料;南方人民虽然少战乱之苦,但受着门阀和朝廷的双重盘剥。即使是朝廷,也不好过:朝廷的财政要靠门阀士族的施舍,满殿的朝臣都是门阀中人,政府无论做什么决策,都要把门阀士族的利益放在最前。

这样的环境下,王朝难以强大,只能偏安东南,人民勉强温饱。现在我们听说的魏晋南北朝那些风流雅士,都是门阀士族的生活。他们中无论是书圣王羲之,还是其他名人,都是生在富贵窝里悠闲之下进行的进化。

而且这些所谓超脱名利的精神名士,他们本身就不缺名士。一群吃饱喝足之人在那阳春白雪,很难激起我们的共鸣。若是所有人不愁吃穿和未来,这世界上将会有数不胜数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所以当你憧憬着回到南北朝做一回“真名士自风流”时,你要当心,你成为农奴或马蹄下的亡魂的概率更大。就算你侥幸成为门阀士族里的人。善良的你,无法做到关起门不管门外苦难,自娱自乐。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名士很多活得很痛苦(阮籍穷途之哭)的原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