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年的今天,一代大儒朱熹病逝 |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824年的今天,一代大儒朱熹病逝 |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824年前的今天,一代大儒朱熹病逝。今天,是他去世824年纪念日。
朱熹,字元晦,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文学家,是中国儒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他集孔孟思想之大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他学识渊博,人格高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文化圣哲。
生平简介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让人称奇不已。
朱熹自幼聪慧,在其他孩童天真贪玩时,他已立志做天下圣贤。朱熹19岁就考中进士,经历高宗、孝宗、光宗和宁宗四朝,先后为官数次,做官约10年。
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
他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多次赈灾救民、施政变革,造福百姓。实施“教礼义,厚风俗,戢史奸,恤民隐”的治县方针,推行“正经界”的主张。
他坚持反对与金人议和的主战立场,受诏奏事,连上三篇奏章;同时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以致于引发帝王与权贵不满。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著书立说,讲学教民。
早在28岁时,朱熹便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于是踏上求师之路,潜心向学,不求仕进。
53岁时,朱熹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著书立说。还四处游学,建立学堂,广收门徒,教化万民。
长此以往,朱熹名扬四海,备受尊崇,门生广布,影响深远,偏偏朱熹又时常劝诫君王控制私欲,抨击反对当政权臣,如此一来,自然引发帝王与权贵不满。
公元1196年,当权者为排除异己,对理学掀起了一场史所罕见的残酷清算。监察御史以捕风捉影、颠倒黑白、移花接木的手法罗列了朱熹的“十大罪状”,其中便包括后人所诟病的娶尼姑、睡儿媳、虐待母亲等。
最终,朱熹以“伪学魁首”落职罢祠。门下弟子或被流放,或遭入狱,满朝文武人人自危,噤如寒蝉。
多年经营,名声尽毁,人生垂暮,却遭此一劫,换做旁人大抵早已心如死灰,然而朱熹却无暇顾及朝野中的风言风语,因为垂危之际他尚有更重要的事还未完成。
公元1200年,朱熹足疾大发,病情恶化,左眼已盲,右眼也近乎失明,但在生命最后时刻他仍坚持著述,整理残篇,以期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
无怪乎辛弃疾赞其:“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4月23日,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运动中去世。平日与朱熹亲近之人纵使悲痛却不敢前去吊唁,唯有辛弃疾不畏禁令,前往哭祭。
11月,葬于建阳县黄坑大林谷,参加会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逝世10年后,朱熹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后又追封徽国公等。
重大成就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理学思想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朱熹生前并不得志,但在其死后,宋明理学被尊奉为官学。尤其是到了元代,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
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人们才会感慨“前有孔夫子,后有朱夫子”。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至于为后人所诟病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朱子本意并非扼杀一切欲望。
其原文为:“饮食,天理也;夫妻,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也就是一个人追求能够满足生存所需要的部分是天理,超出了这个范围,追求享受则是“人欲”。
但到了明清时期,朱熹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以后,“天理”变得绝对化、僵硬化,出现了很多违背人情的事情,以至于戴震发出“以理杀人”的呼声。
教育思想
朱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他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提出:“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这些见解,成为重要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重建书院
朱熹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四大千年书院之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他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拨款重建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
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
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
个人著作
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楚辞集注辨正》《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近思录》等。
另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门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其中《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是朱熹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在宋代形成的中华文化新经典。
朱熹用40年时间“遍求古今诸儒之说”,融汇百家,收集各种经典文本,加以研究注释。《论语集注》引用学者1629条注解,《孟子集注》引用学者1324条注解。
在此期间,他还写了《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大学解》《大学或问》《论孟精义》等与《四书》相关的著作,构筑起包括理气论、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理一分殊在内的庞大的哲学新体系。
作为文化集大成之作,《四书集注》视野开阔,理论深邃,从宋代开始普及,元代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由此也确立了朱熹在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学造诣
朱熹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词结有《晦庵词》。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
菩萨蛮(回文)
宋·朱熹
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
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
老仙诗句好。好句诗仙老。
长恨送年芳。芳年送恨长。
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其一)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法造诣
朱熹善书法,名重一时。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朱子继续道统、优入圣域,而于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笔即沉着典雅,虽片缣寸楮,人争珍秘。”
在岳麓书院讲堂,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后被书院奉为校训。
后人评价
对于朱熹,世人给出的评价不尽相同。
徐渭在《评朱子论东坡文》中指责朱熹,说:“只是要人说他是个圣人,并无一些破绽,所以做别人者人人不中他意,世间事事不称他心,无过中比求有过……”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批评了程朱理学,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
然而他的思想也被更多的人接受和推崇。
辛弃疾赞其:“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朱熹学生黄榦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钱穆,尊崇朱子始终如一,晚年撰写《朱子新学案》,“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
胡道静先生也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李约瑟还认为“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
史书冗长,纵使人多口杂,褒贬不一,朱熹也依旧无可置疑地,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画上了属于他浓墨重写的一笔。
中华文化从远古到孔子集大成,孔子后到朱熹集大成,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故朱熹和孔子一样,是一个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特殊贡献的思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