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八卦基础知识讲解:从八卦到天干地支的传统文化智慧
阴阳五行八卦基础知识讲解:从八卦到天干地支的传统文化智慧
阴阳五行八卦和天干地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中国哲学、医学、占卜等领域的基础理论。本文将系统地介绍这些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八卦基础知识
八卦是周易的分支,很多预测术都离不开八卦的理论。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状态信息:
-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八卦五行所属
- 乾、兑属金
- 震、巽属木
- 坤、艮属土
- 离属火
- 坎属水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其数字排法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先天八卦两两相对的卦数相加等于9。
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是预测学的重要依据,也是代表当今自然界的物种特征信息。后天八卦引入了五行的概念,对每一卦都赋予了五行属性。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个统称,其实是“阴阳”与“五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合阴阳,阴阳兼五行。世上万物其属性可分为两类,也就是一阴一阳。但其针对某一事或物又可分为五种属性,即金、木、水、火、土,统称为“五行”。
五行相克相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为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为相生。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是古人的智慧,古人有取自树木的干、枝之意。据说古人最早的纪日概念就是“干”,纪月则用“支”,月日分为阴阳,阴阳象征地天,故而称其为天干和地支。
《史记·律书》中有十母、十二子的记载;十母就是十天干;十二子就是十二地支。干支可谓是共同衍生的,因为干为主干,支为分支,干由支而为干,支因干而成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时方法。
五行
所谓"五行",《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在古代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有"运行"之意,所以"五行"含有"变动、运转"这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相生"与"相克"。
"五行"并不是说"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念。随着“五行”学说影响的扩大,辐射到了诸如内丹、饮食、医学、音乐、术数、地理等方面。如“五行主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行主五官”(耳、鼻、口、眼、形)、“五行主五色”(青、赤、黑、白、黄)、“五行主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行主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行主五方”(东、西、南、北、中)……
五行学说在我国历史上,直至现代都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在教义上,“五行”又常与“阴阳”相对举。故世人常说:懂的“阴阳五行”之道,尽矣!
天干地支
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之学。
《世本》曰:"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天干地支,是应用易学在实践方面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很多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通过它来认知。
十天干
甲(jiǎ)、乙(yǐ)、
丙(bǐng)、丁(dīng)、
戊(wù)、己(jǐ)、
庚(gēng)、辛(xīn)、
壬(rén)、癸(guǐ)
天干阴阳属性
甲、丙、戊、庚、壬,属阳。
乙、丁、己、辛、癸,属阴。
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
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天干地支与阴阳的关系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简单来说,好比是1到10数字顺序的排列,甲为开始,一阳一阴。甲、丙、戊、庚、壬这五位为阳干,乙、丁、己、辛、癸这五位为阴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简单来说,也和数字由1开始排列到12一样,子为开始,一阳一阴。子、寅、辰、午、申、戌为阴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阳支。
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关系
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样顺序的排列中,两个为一组五行属性。即: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的五行属性比十天干的五行属性比较复杂一些,但也不难记。
十二地支对应月份是固定的,即:一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戍,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
三个月为一个季节,十二个月即春、夏、秋、冬。寅、卯月为春季的一月、二月,正是东方风木之气当令之时,所以寅、卯在五行同属木。
巳、午月为夏季四、五月,正当南方火热之气当令,所以,巳、午在五行同属火。
申、酉月为秋季的七八月,正是西方燥金之气当令,所以,申、酉在五行同属金。
亥、子月为冬季的十、十一月,正当北方寒水之气当令,所以,亥、子在五行同属水。
辰、未、戌、丑分居春夏秋冬四个季月,都是中央湿土之气寄于四时的月份,所以,辰、未、戌、丑五行同属土。
因此,十二地支五行属性: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
六十甲子
岁星绕日一周需时为地球绕日之十二周,史称黄帝命大挠,作甲子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每字代表地球之一年,亦即岁星(九大行星中之木星)绕日一周轨道十二分之一,由子至亥十二年一小循环;昔人以为过短,复加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拼合地支。从甲子起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大循环, 周而复始以纪时,如:甲子、乙丑、丙寅……等(今年排至壬辰,明年癸巳)年份,称为六十甲子神,亦称六十元辰。神皆有名姓。
六十甲子是中国人民最早、最大的发明创造,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