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数为何连续两年下降?专家解析背后深层原因
考研人数为何连续两年下降?专家解析背后深层原因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438万,比去年下降了36万,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继续下降至388万,这一趋势引发广泛关注。
考研人数下降之现状
近年来,考研人数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更是达到了474万的峰值。然而,从2024年开始,考研报名人数出现了下降,且2025年继续下降了50万。这一变化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业形势的变化对考研人数产生了影响。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学历“贬值”,靠卷学历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路,越来越走不通了。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国内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硕博学历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低于本科生的45.4%,而大专生的offer获得率,竟然高达56.6%。尤其是对“双非院校”的硕博毕业生来说,形势更艰难。“双非院校”的硕博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33.2%,较去年下降17个百分点,也是史上第一次出现低于“双非院校”本科生的情况。很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或许只是月薪5000的本科生,而不是心理预期更高、流动性更大,想要六七千甚至过万的研究生。“考研热”泡沫挤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们开始认识到,读研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其次,读研的成本在无形中攀升。尤其是专硕、专博,读起来费用不菲。这些年新增的硕士点,主要是专业硕士。专硕学费越来越贵,学制越来越长,并且还不提供宿舍。比如,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新闻与传播全日制专硕学费为18万/期,比原来上涨了6万。西南财经大学2025级全日制会计专硕学费,从原来的8万元上涨到9.8万元。近年来,不少国内高校开始延长专硕学制。东南大学2023年招生时,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学制均为3年。湖南大学从2020年开始将艺术、法律(非法学)、工程类、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文物与博物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调整为3年制。
再者,考研竞争激烈,上岸难度依旧不小。2023年的考研报录比仅24.23%,即在当年的考研一族中,有超过300万人落榜。2024年的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却“不降反涨”。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研考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硕国家线,相比上一年都有所提高;专业硕士的招录方面,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也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此外,考公、出国留学等分流了考研人群。近些年考公考编持续升温,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资格审查的人数达到了341.6万人,创历史新高。读研究生未必有一份期望的工作,但考公考编就可以直接达到目的,于是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有的人就直接放弃了考研。同时,这两年出国需求释放,赴外读研人数上涨也给考研人群带来了分流。
最后,应届本科毕业生减少。有数据表明,应届生占到了考研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我国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增幅明显下降,硕士生源增长空间逐渐收窄。
综上所述,2024年和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下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考研人数下降之原因分析
经济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考研所需的费用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欠佳的家庭,供子女读研究生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例如,专硕学费近年来不断上涨,学制也在延长,且部分高校不再提供宿舍,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以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新闻与传播全日制专硕学费为18万/期、西南财经大学2025级全日制会计专硕学费上涨到9.8万元为例,高昂的学费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同时,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一些学生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选择直接就业,尽快获得经济收入。
考试难度与竞争压力
考研的难度和竞争压力持续居高不下,成为考生望而却步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入学考试对知识的要求极高,不仅涵盖广泛的基础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从考生整体分数水平来看,随着考研报名人数的增加,竞争愈发激烈,考生们纷纷加强备考力度,整体分数水平不断上升,这使得考研国家线也随之上涨。例如,2024年研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复试线“不降反涨”,哲学、法学、文学等多个专业的学硕和专硕国家线都有所提高。面对如此严峻的考试形式,许多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可能会选择放弃考研,转而寻求其他升学途径或直接就业。此外,大学考研难度大,挑战多,不仅需要掌握深入专业化的知识,还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业市场的变化
如今,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变化,对研究生的需求不再像以往那样强烈。一些行业更加注重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而非单纯的学历。例如,计算机类专业在前几年就业形势大好,但如今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很多学生发现,本科毕业时能进入的企业,研究生毕业后却可能连简历筛选都无法通过。这使得学生们认为,考研不再是通往理想职业的唯一道路,甚至可能读了个“寂寞”,没有带来预期的就业优势。因此,一些学生选择直接就业或转向其他行业,以更快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同时,新兴职业的出现,如直播带货等,为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职业不依赖于高学历,更注重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
教育政策的调整
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也影响着考研报名人数。国家对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调整、专业设置的调整等,都可能改变学生的升学选择。例如,新增硕士点可能会影响考生对专业的选择和报考意愿。此外,一些地方的户籍政策调整也可能影响考生的报名意愿。教育政策的调整使得考研的不确定性增加,考生在选择考研时会更加谨慎。
考公热潮兴起之原因
就业稳定
公务员职业具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待遇不错,福利完善,不用担心失业。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公务员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就业形势严峻,企业的稳定性相对较低,随时可能面临裁员等风险。而公务员职位属于国家机关编制,一旦被录用,除非出现严重违纪违法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失业。相较于私营企业,公务员职位具有更高的就业保障,因为其不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不会受到企业裁员潮的冲击。公务员的收入由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等构成,且根据国家政策逐年调整。此外,公务员还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这些保障了公务员在退休后的生活质量。相较于其他行业,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具有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
风险较低
考研所面临的一些劣势,可能存在的风险,在考上公务员以后都能较好地解决,不用担心毕业后再一次面临“毕业就失业”。考研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并且竞争激烈,风险较大。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读研期间,不一定能学到对自身职业有用的知识,白白浪费了积累经验的时间;研究生扩招,会出现和大学扩招相同的结果——研究生学历贬值,也许毕业后只有一个选择——考博。研究生毕业或博士毕业后年龄偏大,失去年龄优势,特别是女生,要面临更多的年龄歧视。学术研究,层次越高,就业面越窄,毕业后,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此时却已无法放弃本专业。而考公相对来说风险较低,一旦考上公务员,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不用担心失业风险。
机遇优势
公务员考试是继高考后再公平不过的考试了,其招录程序公开透明,只要你有能力就能考上心仪的岗位;再者公务员招录没有院校歧视,对二三本很友好。考公相对来说对一般学历的人来说又是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毕业去企业了,还要看你是不是985/211,还要看你有没有拿过奖学金,有没有英语四六级,一大堆有用没用的,必然造成一些学校一般学习一般的失去竞争力。考公就不一样了,专科的升个本科学历也可以和985/211名校的一起竞争了,看的就是实力运气机遇了。考公又不看你学校,只看你学历够不够,专业合不合适,也不看你什么英语计算机证书。公务员职位的招聘人数也比较多,机会较多。而且公务员晋升渠道相对明确。从科员到副处、正处,再到副厅、正厅,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晋升条件和标准。虽然晋升速度可能不如私营企业,但一旦晋升,薪资待遇和地位都会有所提升,从而增加职业稳定性。
考研与考公之抉择
对于考生而言,究竟是选择考研还是考公,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慎重考虑。
如果喜欢安稳生活、物质生活富足或希望在小城市扎根,考公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公务员职业具有较高的工作稳定性,待遇不错,福利完善,不用担心失业。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企业的稳定性相对较低,随时可能面临裁员等风险,而公务员职位属于国家机关编制,一旦被录用,除非出现严重违纪违法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失业。公务员的收入由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等构成,且根据国家政策逐年调整,还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保障了公务员在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此外,公务员晋升渠道相对明确,虽然晋升速度可能不如私营企业,但一旦晋升,薪资待遇和地位都会有所提升,从而增加职业稳定性。
而如果想在专业领域深入研究、获得重新选择机会或专注于专业技术,考研则是更好的途径。选择考研,意味着踏上追求学术的旅程。每天早起去图书馆,沉浸在书海中,虽然辛苦,但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充实感是无可替代的。考研需要深入掌握专业知识,面对厚厚的书籍和资料,压力自然不小,但这个过程也极大地锻炼了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成功考研后,将进入更高的学术平台,与优秀的师生为伍,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在考研与考公之间做出明智的抉择。
总结
考研人数下降与考公热潮的兴起反映了当前社会教育与就业趋势的变化,考生在选择时应理性思考,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和市场趋势做出明智决定。同时,教育政策也应适应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
考研人数的下降表明,学生们对于传统的通过提升学历来获取更好就业机会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一方面,经济因素、考试难度与竞争压力、就业市场的变化以及教育政策的调整等多种原因使得考研不再是许多学生的首选。高昂的学费、激烈的竞争以及不确定的就业前景让学生们对考研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考公热潮的兴起则反映了学生们对于稳定就业的渴望。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福利待遇以及较低的风险吸引了大量考生。
然而,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并非是唯一的发展道路。对于那些喜欢安稳生活、物质生活富足或希望在小城市扎根的学生来说,考公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但对于那些想在专业领域深入研究、获得重新选择机会或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学生来说,考研则是更好的途径。
在未来,教育政策应更加注重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发展选择。例如,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其更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公务员招录政策,提高招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为更多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
总之,考生在选择考研还是考公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