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之“韧”一生守护
盆底之“韧”一生守护
“你好千金——女生健康中国行”是中国妇女杂志社携手千金药业推出的科普公益项目,旨在走进校园和社群,为女学生和中青年女性开展妇科健康讲座和咨询服务。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自2016年发起至今,已累计邀请1200多位知名健康专家,走进全国近 900余所高校和300余家企业,为女大学生和年轻女性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咨询、义诊等服务,直接受益女性超5000万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我国人均期望寿命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74.8岁跃升至2020年的77.8岁,女性人均期望寿命更是达到79.4岁,未来还将持续增长。这一积极趋势的背后,离不开医疗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妇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而盆底健康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乎女性生理健康,更深刻影响着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盆底健康管理是一个既复杂又精细的过程,需要根据女性不同的生命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张丹凤: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硕士研究生导师
认识盆底肌
盆底肌是位于骨盆底部一组肌肉的总称。这些位于骨盆内的肌肉,像吊床一样,从前面的耻骨伸展到后面的尾骨,通过连接骨盆的两端,起到支撑膀胱、子宫和直肠的作用,同时还起到控制排尿排便和维持阴道紧缩度的重要作用。
盆底肌肉有三大主要生理机能:支持功能、括约功能和性功能。一旦盆底肌受损且未能得到及时康复,这些生理机能便会受到威胁,进而可能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如盆腔器官脱垂、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严重损害女性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在青春期与成年期注重盆底肌肉的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减轻盆底特别是产后盆底损伤。同时,产后积极进行盆底肌管理,更能为未来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青春期:培养习惯
青春期是女性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骨盆作为支撑盆底肌肉和内脏器官的重要结构,在这一阶段会经历显著的形态变化。因此,女性应特别关注骨盆的生长发育,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跷二郎腿等,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导致骨盆倾斜、脊柱弯曲,进而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瑜伽和游泳是青春期女性理想的运动选择。瑜伽通过伸展和收缩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包括盆底肌肉,能够提升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游泳则通过利用水的浮力来减轻身体负担,同时全身性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为盆底肌肉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成年期:预防损伤
成年期是女性盆底健康维护的关键时期,稳定维护盆底健康、积极预防损伤至关重要。
(1)盆底肌肉锻炼。成年期女性应定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凯格尔运动,具体操作为:平躺、双膝弯曲,收缩臀部肌肉并向上提肛,配合呼吸逐渐用力,保持3至10秒,随后放松5至10秒;一组练习包含10至25次收缩与放松动作,建议每日至少完成3组。
(2)保持良好工作与生活习惯。成年女性在工作中应定时起身活动,进行简单的拉伸和放松练习,以缓解盆底肌肉的紧张状态。同时,避免长时间穿着紧身裤或高跟鞋,以减少对盆底肌肉的压迫和摩擦。
(3)维持健康体重。女性朋友需要注意,超重或肥胖可能会增加盆底肌肉的负担,导致肌肉松弛和功能障碍。因此,成年女性应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来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对盆底肌肉造成的不良影响。
孕期与产后:特别关注
(1)孕期坚持适量运动。孕期是女性盆底肌肉面临特殊挑战的时期。随着胎儿的增大与子宫重量的增加,女性的盆底组织持续被压迫,这会导致肌纤维变形,降低肌张力。因此,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孕期锻炼,包括盆底肌肉训练,孕期锻炼应以低强度、低冲击性的运动为主,如散步、瑜伽等。
(2)分娩可能对盆底肌肉造成损伤,如撕裂或拉伤。因此,产后女性应尽早进行盆底肌肉评估,并在医生或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康复方法包括盆底肌肉收缩练习、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此外,磁电联合治疗通过磁刺激修复受损的神经肌纤维、恢复本体感觉,并结合电刺激与生物反馈增强盆底肌肉强度和耐力,从而促进肌肉纤维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3)产后盆底功能恢复需要把握关键时机。产后42天是恢复的黄金期,而产后1年内是关键期。修复越早效果越好。一般来说,如果产后42天子宫恢复良好且无感染,女性可以及时开始产后修复,这有助于降低盆腔脏器脱垂、阴道松弛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若不进行修复,随着年龄增长、激素水平下降和肌肉逐渐松弛,症状可能加重。中老年阶段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性痉挛或尿失禁,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子宫脱垂。
中老年期:预防衰退
进入中老年阶段,女性容易面临盆底肌肉功能下降的风险。为保持盆底肌肉活力和弹性,中老年女性应坚持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并定期接受盆底健康检查。同时,注意健康饮食,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肌肉组织的健康生长。需要注意的是,中老年女性应避免负重锻炼,如举重等高强度运动,因为这些运动可能对盆底肌肉施加过大压力,导致损伤或功能障碍。相反,应选择低冲击性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更有利于维护盆底肌肉健康。
此外,传统中医外治法,如穴位贴敷、中药灌肠和中药熏洗等,可作为辅助疗法,有助于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为中老年女性提供更多健康管理选择。
总之,通过合理锻炼、健康饮食、体重管理、心理调适以及及时的医疗干预,我们可以在全生命周期保持盆底肌肉的活力和弹性,享受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