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浙大妇院:高质量产科引领转型发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浙大妇院:高质量产科引领转型发展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01353364_121118853

在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产科出现关停潮的严峻时期,作为妇幼服务主力军的各级妇幼专科医院,都在大力寻求转型发展。身为妇产领域领军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妇院”),从数年前起就积极布局,以期走上从“生得出”向“生得好”转变发展之路。

在出生率骤降的背景下,浙大妇院分娩量却实现了基本平稳,2022年医院分娩量为1.83万例左右;2023年,由于新院区的运行,全院总分娩量上升为2.3万例。与之相对的是,浙江省整体生育意愿并无明显提升,相较前些年,全省总分娩量几乎呈腰斩式下滑。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浙大妇院的转型发展成就。

打造高质量产科

从“生得出”向“生得好”转变,关键在于产科的硬实力。近年来,尽管产科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升级,但产科学科发展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浙大妇院副院长罗琼表示,一方面,“二胎”红利消散、“三胎”效果不佳,加之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育的现状,产科分娩量逐年下降,使得产科的体量不断缩小。各级助产医院的产科明显缩水,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甚至面临生存困境。另一方面,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国内产科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变的产妇群体。高龄产妇、高危产妇的比例将逐渐增加,对产科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基于此,浙大妇院聚焦打造“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长三角妇幼健康发展中心”“省级妇幼数字化医疗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围绕医疗质量核心,产科主要在提升医疗服务质效、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

在提升医疗服务质效方面,全院不断加大对产科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产科病房、手术室、分娩室等场所的设施水平,持续改善就医环境。同时,加强产科质量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从而提高孕产妇保健和产科服务质量。

目前,在湖滨院区和钱江院区共设10个产科病区,未来在余杭院区也将针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设置国际化产科中心。2023年,钱江院区占地1880平方米的产前诊断中心正式启动,使产前诊断真正融合多学科、实现一站式服务。

与此同时,医院深入开展改善护理服务行动,拓展护理服务内容,推进自然分娩加速康复服务,落实产前、产时、产后全链条快速康复服务,开发并推行孕产妇及化疗患者特色运动项目。

浙大妇院妇产科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培育),产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已展现出强劲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此基础上,医院积极申报国家出生缺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形成疑难重症的全球诊疗中心。围绕全孕期多维度精准化管理,积极开展多项妊娠相关研究,全新打造约14340平方米的科创空间,研究型病房、生物资源保藏中心等陆续运行,持续科研投入累计13294.6万元,为产科方向的科研攻关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管理层还注重学科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强医院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建设;同时,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产科理念和技术,强化医工信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具备产科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项目,持续推动产科技术创新。

产科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包括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士等医务人员。产科始终坚持人才为核心,着力构建精英汇聚、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

罗琼指出,目前,医院产科医生近200名,其中教授2人,高级职称28人,国家级行业学会任职专家5名。医院重视基础人才储备,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产科重点专业基地、国家首批产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培训中心等平台,积极推动高学历人才培养,拥有博导4人,硕导6人,在青年医生培养方面有产科的博士后5人。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罗琼还介绍了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在产科医生人才培育方面,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体系,贯穿培育阶段、引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培育阶段,浙大妇院注重医学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持续探索和创新与国际接轨的妇产科学教学模式。完善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品牌基地建设。

医院还创新性开设了“教学门诊”,开展以常规临床门诊接诊为教学内容,以临床诊治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坐诊、老师坐镇”,更好培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治水平。

在引进阶段,医院设置专项招聘计划,明确指向产科定向引进专业人才,力求寻找到与产科发展愿景相吻合、能够助力科室专业提升和长远发展的关键人才。并通过定向培养战略加强产科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升以及产科人才队伍迭代优化。

成长阶段,采用“院科联动,两级培育”培养模式。首先,全院坚持每周例行的教学查房活动,以此构建了一套由资深“主任医师领衔,责任医生辅佐,住院医生积极参与”的三级联动教学体系。各级医师协同配合,实行一对一的带教查房模式。另外,医院非常注重手术操作实践指导,尤其是在产科这一关乎母婴生命安全的关键领域。由经验丰富的责任医师亲自担纲,对年轻医生开展一对一、手把手的手术操作技艺传授。此外,医院还鼓励每位医生积极投入科研活动,为此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

在成熟阶段,坚持以全球化视野引领产科人才队伍的高层次、专业化建设,医院以“走出去、引进来”模式为抓手,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一方面,鼓励支持职工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赴国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近五年累计174人次。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院讲学,近五年邀请国外知名专家交流200余人次。

在助产士人才培育方面,浙大妇院作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专科助产士临床培训基地单位、中华护理学会助产专科护士临床实践基地、中国妇幼保健院协会专科助产士临床培训基地,面向全国招收助产士学员,致力于助产士队伍规范化建设。

在社会母婴照护人员培育方面,该院作为浙江省母婴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积极推进该行业培训同质化、规范化管理,至今已完成638人次母婴护理员等级认定考核,通过501人次,考核通过率78.5%。

罗琼表示,下一步,全院针对已入职员工,将积极探索“分科设岗”的人才管理及培养模式,即在医生完成规范化培训之后,明确产科工作医生,针对性开展专业化培训,以便医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产科专业领域的深度学习和实践当中。智慧手段整合资源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国内产科也开始探索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为孕产妇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诊疗服务。浙大妇院在这方面也已走在前列,自主研发并推广高危孕产妇智能管理云系统。

罗琼表示,该系统通过精准的妊娠风险评估实现分级管理,并实时监测妊娠风险核心指标,推动全省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持续降低,助力浙江打造“母婴安全省份”和“育儿友好型省份”。

在智能远程协作方面,浙大妇院牵头建设国家“云上妇幼”远程医疗平台(浙江省),实现孕产妇异地交换平台互联互通,覆盖省内外1327家机构,注册人员1.2万位。同时,打造“浙大妇院互联网医院”,入驻医护数700余人、用户数134万人;开展“互联网+妇幼护理”服务,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医院联合附属儿童医院共同建设浙江省妇儿联合远程会诊平台,与9家基层医院开展产前产后一体化超声会诊。

此外,医院深耕专科联盟,牵头组建妇幼数字化医疗创新联盟等4个专科特色联盟,联合发起泛长三角产科麻醉专科联盟等3个跨省域专科联盟,覆盖专科/综合性医院、社区诊疗机构、技术支持企业等200余家单位。

罗琼重点介绍了浙江省数字化产前诊断—出生缺陷防控联盟、浙江省妇幼检验联盟的情况。两个专科联盟均由浙大妇院牵头,相关医疗机构、技术支持企业组成,自2023年开始筹备,经历多轮推进会,于2024年1月正式成立。目前,前者有86家联盟成员,后者有16家联盟成员。

罗琼进一步介绍,浙江省数字化产前诊断—出生缺陷防控联盟致力于推动数字化产前诊断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效率。该联盟利用数字化大数据平台的优势,统筹规划,打破信息壁垒,联动全国各地区出生缺陷医学研究资源建立疾病专病数据信息库,组建多学科交叉团队。以此探索促进出生缺陷规范化诊疗新路径,推动数据整合共享、拓宽数据资源应用,提高地区出生缺陷疾病的诊疗水平。

浙江省检验联盟聚焦妇幼疾病防控与诊疗监测,建立专病检验数据库和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先进技术平台共享,新技术、新项目孵化。打造人才培养体系,开展远程授课、进修培训、下沉指导。同时建立科研协作攻关机制,依托国家生物样本保藏中心,完善专病队列样本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区域融合多中心临床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运营,浙江省数字化产前诊断—出生缺陷防控联盟已成功组建一支50余人的产前诊断专业团队,成立3个月内,通过远程会诊平台为基层单位提供专家会诊10余次。在联盟单位内建立了“最多跑一次”转诊新模式,转诊、开单、手术时间有效集中于半天时间内完成,为外地来院就诊孕妇提供了更全面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浙江省检验联盟专病样本库已保存来自检验联盟中10个医疗机构专病管理样本3000余份。牵头单位积极开展专病管理培训,赴丽水、舟山等地妇幼保健院进行培训,丰富提高基层检验技能,探索创建省区联动专病管理模板。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