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炎”是“肺炎”吗?——此肺炎非彼肺炎
“间质性肺炎”是“肺炎”吗?——此肺炎非彼肺炎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间质性肺炎”和普通的“肺炎”存在混淆。本文将从定义、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到治疗方案等多个维度,详细对比这两种疾病,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
肺炎与间质性肺炎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普通大众所说的“肺炎”,通常指的是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主要由细菌、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引起。根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调查,在246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为46.7%。其中,病毒、细菌、不典型病原体阳性率分别为25.6%、19.9%和18.7%。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主要的呼吸道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不典型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
而“间质性肺炎”则与这些病原体没有直接关系。它指的是各种原因(如职业、药物、结缔组织疾病等)或不明原因下引起的肺间质腔的扩大伴炎症细胞浸润;有时还伴有纤维化,表现为胶原沉积异常或成纤维细胞增殖。从“间质性肺病”(ILD)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它所包含的特定疾病种类完全不同于“社区获得性肺炎”。
两类疾病临床表现不同
发病急缓
社区获得性肺炎通常发病较急,在受凉、淋雨、醉酒或误吸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即发病,病人能明确回忆起发病的日期。而间质性肺炎通常起病隐匿,以数月或者数年计,病人通常不能明确回忆起病时间,只能模糊估计大概病程。
疾病症状
社区获得性肺炎症状通常有发热、咳嗽、咳痰等。有的老年人呼吸道症状可以不突出,以低热、纳差、意识模糊为表现。而间质性肺炎通常不伴有发热,最为突出的症状是隐匿发生的、数月内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有的患者还会认为这种呼吸困难是年龄增长的正常表现,通常不予重视,当出现平地行走或者日常生活也出现呼吸困难时,才引起足够重视而就诊。间质性肺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刺激性干咳,通常的抗感染和止咳治疗效果不佳。其他表现还包括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
白细胞水平
社区获得性肺炎特别是细菌性肺炎,会出现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通常增高。而间质性肺炎由于与微生物感染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白细胞通常不高,C反应蛋白通常不高或仅轻度上升。
胸部影像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CT影像学为肺叶段的渗出、实变为主。而间质性肺炎的肺部CT影像是双肺弥漫性的,没有叶段分布的规律。影像特征多以网格影,网格伴渗出、毛玻璃影,小叶中心性结节等为主。
病程与预后
社区获得性肺炎通常是可治性的,经过恰当的病因学治疗(如抗细菌、抗病毒、抗支原体等),一般1~2周即可度过急性期。而大多数间质性肺炎没有明确的病因,无法针对病因治疗。(少数是有病因的,比如吸烟、职业病、药物过敏、放疗、环境过敏物质引起等,这些病因是可控的),而大多数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病程迁延数月、数年不等,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两类疾病的治疗措施不同
病因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治疗非常有效,如果是细菌性肺炎,可以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选用不同的抗生素如头孢、青霉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若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选择阿奇霉素、喹诺酮类、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等药物。若为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可选用奥司他韦,腺病毒可选用西多福韦,新冠病毒也研发了“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的特效药。而间质性肺炎中,只有少数病种可以去除或者控制病因,如戒烟、改变职业、停止放疗、避免接触过敏性物质等来达到缓解,而大部分间质性肺炎尚无针对性病因治疗方法。
抗炎治疗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当炎症因子风暴引起肺广泛损伤和渗出时,可以短期使用合适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来起到抗炎作用。而糖皮质激素在“间质性肺炎”中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广谱抗炎和免疫抑制功能,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少炎症细胞在肺泡间隔的浸润,同时也可降低胶原沉积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因此可缓解大多数间质性肺炎的病理进展。若没有研发出更新的药物来替代糖皮质激素,它在间质性肺病中的“抗炎支柱”地位仍不可动摇。
抗氧化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基本无需抗氧化治疗,因为“有效的对因治疗”可消除由于感染原引起的氧化应激失调。而间质性肺炎,特别是具有纤维化倾向的病种,由于上皮/内皮的损伤、细胞的凋亡、自噬的减弱等,可引起持续性的氧化应激产物堆积,从而加重肺损伤,引起恶性循环。抗氧化药物乙酰半胱氨酸被发现可减缓间质性肺炎的病理过程,减轻疾病症状。
抗纤维化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具有治愈性,基本无需抗纤维化治疗。当下流行的新冠肺炎也尚无证据表明其感染后有致纤维化倾向。而间质性肺炎中有相当的病种具有“致纤维化倾向”,如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慢性过敏性肺炎、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的间质性肺炎和慢性结节病等。
目前,已有两种获批的抗纤维化药物进入医疗市场。尼达尼布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纤维化进程中信号转导通路的生长因子受体发挥作用,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着眼于IPF的关键发病机制,阻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转化。TOMORROW和INPULSIS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IPF-PRO研究显示,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IPF患者,尼达尼布均可减少FVC下降速率约50%,延缓疾病进展。TOMORROW和INPULSIS试验的汇总分析显示,尼达尼布治疗不仅降低FVC下降率,还可显著延长距首次急性加重时间、改善IPF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全因和治疗期间的死亡率。
吡非尼酮是另一种抗纤维化药物,它为多效性的吡啶酮类似物,具有抗炎及抗纤维化特性。RCT研究显示吡非尼酮能够延缓轻中度IPF患者的肺功能下降,连续52周服用吡非尼酮可以延缓FVC下降速度约45%。荟萃分析显示吡非尼酮降低患者长期(120周)死亡风险,延长生存期。目前,国际上还在积极的研发新型的抗纤维化药物,有的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研究数据。我们期待有更新、更好的药物能被研发出来并惠及患者。
对症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对症治疗包括降温、止咳、化痰和平喘等。间质性肺炎的对症治疗也包括抗刺激性干咳,化痰,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营养支持等。
氧疗和康复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出现呼吸衰竭时需要氧疗。一旦疾病治愈,是无需长期氧疗的。而大部分间质性肺炎由于疾病的不可逆性,会逐渐出现低氧,甚至呼吸衰竭,因此对氧疗的依赖度更大,通常需家用制氧机、便携式制氧机来改善机体缺氧,提高生活质量。当间质性肺炎的药物治疗出现瓶颈时,还可借助康复治疗,康复复包括呼吸操、四肢肌力训练、太极拳和医疗中心的运动康复等内容,借助科学的康复来增强体质,改善机体的缺氧耐受,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了解什么是间质性肺炎,知道它的病因、临床表现,可使间质性肺炎的早诊早治成为可能。因此,当看到报告单上“间质性肺炎”大可不必惊慌,需及时到呼吸专科医生处进行咨询,并接受科学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