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访沈阳博物馆:讲述城市发展完整历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访沈阳博物馆:讲述城市发展完整历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1307972_121123871

沈阳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展示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综合类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文物从珍贵程度、时代标志、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沈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沈阳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于2021年12月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一至三层为展区:一层为清文化主题展览,有“大器精工——清代宫廷家具展”“宫苑佳器 焕彩凝祥——清宫珐琅器展”等;二层为沈阳通史陈列展,内容包括“沈阳源流”“天眷盛京”“近代风云”三部分,展示从距今约1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1948年沈阳解放的历程;三层有“人间烟火抚凡心——沈阳博物馆馆藏明清民窑青花瓷展”及临时展览。此外,这里还设有家庭教育馆,是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依托精品文物和现代技术,沈阳博物馆以独特的构思设立了30余处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在博物馆“可看、可听、可触摸、可互动”,如采用多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沉浸式体验文化装备技术,广泛应用无屏悬浮显示技术和空间定位技术、1:1 真人比例全息显示技术等,这些数字化打造让文物灵动、鲜活,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官体验。

在讲述沈阳城市发展完整历程的同时,也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以多种形式进行重点介绍,还原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博物馆基本陈列展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沈阳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全地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沈阳历史全貌。展出的绝大多数文物,集中展现了沈阳考古工作70余年来的发掘成果,众多丰富的出土文物,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印记,有许多精品为首次展出。

沈阳博物馆馆藏丰富,从珍贵程度来看,有国内仅存3件的辽代纯金面具、堪称海内孤品的辽代白釉黑彩动物纹梅瓶、出土于佛塔的明宣德炉等;从时代标志和地域性来看,有青铜时代东北系青铜短剑、战国布币、秦“廿六年”陶瓷残片、元代沈州站印等;从艺术价值来看,有汉代千秋万岁瓦当、辽白釉鸡冠壶、金云亭纹饰铜镜、明正德青花人物图葫芦瓶、明嘉靖年制云龙祥凤青花瓷大盖罐等;还有造型可爱的青铜时代夹砂红褐陶蛙、辽代石狮茵镇等。许多不为人知的文物故事,有待于观众亲临博物馆细细品味。

辽代石狮茵镇

新民公主屯乡辽滨塔城址出土,国家一级文物。高 12.5 厘米,长 19 厘米。灰色细砂岩雕造,一对,形制相同,左右相向。狮体蜷曲伏卧在半圆形座上,狮首转向一侧,躯体绿色、憨态可掬。古时人们常常席地而坐,铺在床榻上的席子就用茵镇来压住边角。后来,中原开始流行高脚桌椅,就不再使用茵镇了。但北方契丹族席地而坐,使用茵镇的习惯一直保留着。茵镇就成为辽代贵族室内起居生活的坐具备品,也是吸收汉文化的代表。

辽代盝顶式刻纹石函

塔湾无垢净光舍利塔地宫出土,国家一级文物。黑褐色砂岩经研磨而成,盝顶式,函盖作九面,共13面。13面通体阴刻楷书竖式铭文,全文 4959 字。详细记载了建塔年代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及捐钱建塔人员等内容,最重要意义在于上面有沈州字样,是对沈州城位置的一种佐证。

东周青铜短剑

于洪区郑家洼子 6512 号墓葬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此剑属于东北系青铜短剑,是东北系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多出土于墓葬内。在我国东北三省以及与东北地区相毗邻的朝鲜半岛等地均有发现。其特征鲜明,形态多样,在我国东北早期金属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辽代金面具

康平张家窑林场长白山 4 号墓出土,长 23 厘米,宽 19.8 厘米,深 8 厘米(边缘至鼻尖部位),重362克。面部特征写实,眉、眼、耳、鼻、口等五官刻画细致,睫毛、胡须清晰可见,双目闭合,颧骨较高,眉眼细长,眼角上挑,具有蒙古人种特征,从面容看其主人应为青年男性。面具双耳耳垂穿孔,各佩戴摩羯形金耳环一个,面具四周边缘有穿孔。

辽代白釉黑彩梅瓶

康平张家窑林场长白山 4 号墓出土,高32.5厘米,口径6.5厘米。通体施白釉,以黑彩绘制 5 只动物,分别为一只梅花鹿、一只羊、两条狗和一只兔子,均匀分布在梅瓶的四个面,两只狗位置相对,中间有鹿和羊相隔,形成狗逐鹿和狗撵羊的有趣场景,有专家称之为“秋山图”,是秋捺钵在器物上表现的首例,堪称海内孤品,价值不可估量。

辽代白釉褐彩梅瓶

康平张家窑林场长白山 4 号墓出土。图案为白釉底,红褐色彩,有五朵盛开的牡丹花位于梅瓶中部,将梅瓶五等分,每朵牡丹花周围有枝叶和花骨朵纹饰缠绕,五组图案纹饰基本相同。在梅瓶颈部下方饰有一周连续的波浪、卷曲线条及圆点构成的组合纹饰。由此可见牡丹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深受人们喜爱,并世代得以相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